任弼时的革命故事|第七集:纺纱大赛冠军
掌上汨罗 • 新闻
2021-07-04 11:00:53

他是热血澎湃的青年,17岁时离别家乡,奔赴苏俄,立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誓言;他是功勋卓著的将领,驰骋疆场,运筹帷幄,34岁就进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高领导层;他是英年早逝的领袖,披肝沥胆,鞠躬尽瘁,为党和人民倾尽了最后一份心血。一步一个足印,在整整30年的革命生涯中,任弼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为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和缔造新中国的伟大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汨罗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本台联合任弼时纪念馆、市委党史研究室,今起推出大型系列报道《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骆驼精神——任弼时的革命故事》。带您走近人民领袖任弼时,感受他光辉、战斗的一生。今天播出第七集—纺纱大赛冠军。


​【出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在1942年的延安,不单纯是一句口号,而是从党的领袖毛主席到普通战士,都争先恐后、身体力行的事,这就是延安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我身边的这个场景,还原的就是任弼时坐在窑洞前学习纺纱。

【解说】1940年到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三光政策”,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边区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1942年,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向陕甘宁边区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要求人人参加生产,解决吃饭和穿衣问题。

【采访同期声】任弼时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 周霞飞:这一年的延安,大家在种粮种菜的同时,还开展了多种门类的副业生产,如养猪、养鸡鸭、纺棉纱、搞运输等。在这些副业生产中,由中央领导任弼时带头掀起的纺线热潮尤其红火。

【解说】任弼时之前从未纺过纱,深度近视的他要学纺纱也存在很大困难,但这依然无法阻止任弼时的决心与热情。窑洞里光线不好,任弼时就把纺车搬到窑洞外的空地上,白天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的指导下,任弼时的纺纱手艺终于出师了,他还研究改造出一个新式纺车,在车轮锭子之间安装一个加速器,让效率提高了一倍多。

【采访同期声】任弼时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 周霞飞:任弼时当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尽管工作很繁忙,但他还是参与纺线。1943年,中央机关举行了一次军民纺纱比赛,因为他纺的线又细又匀,被评为优秀的“纺线能手”,与周恩来同志并列第一名。

【解说】当时,由任弼时领导的红六军团改编而来的359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在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南泥湾,开出了一片“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更被誉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出镜】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和促进发展生产力这些综合措施的运用,到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成功地走出了困难局面,将贫困与落后变为了富裕与繁荣,在世界上这可以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奇迹。

一审:张   咪

二审:刘晓元

三审:刘胜丹

作者:张为 胡清 刘胜丹

责编:张咪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骆驼精神 任弼时的革命故事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