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开福 红色记忆“打卡点”
中共开福区委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1年7月1日T20版)
开福红色印记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暨毛泽东杨开慧故居
旧址坐落在开福区清水塘22号。
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回到长沙,积极开展建党建团活动,同年10月10日在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
在毛泽东革命生涯中,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家”,1922年、1923年,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相继在此出生。
湖南自修大学(船山学社)
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中山路74号。
始建于1875年,1914年湖南政坛耆宿刘蔚庐(人熙)联合社会进步人士,在祠堂创办船山学社。
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参加党的一大后回到湖南。为了培养党的干部和掩护革命活动,利用社址于时年8月16日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李达、李维汉、夏曦、郭亮、夏明翰、罗学瓒、毛泽民、毛泽覃都曾在湖南自修大学学习或工作,学员最多时达200多人。
湖南省教育会坪故址
故址位于开福区教育街省农业厅前坪。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中旬,北京学生联合会派邓中夏、倪品真来长沙,向毛泽东、何叔衡等介绍了5月4日北京学生运动的情况。5月28日,毛泽东同蒋竹如、陈书农等与各校学生代表开会,决议改组成立湖南省学联,立即实行罢课。当天,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在省教育会坪成立。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旧址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潮宗街。
为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19年7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省学生联合会在修业学校创办会刊《湘江评论》,毛泽东任主编。《湘江评论》被军阀查封,于是毛泽东应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联邀请,到该校主编《新湖南》。
文化书社旧址
文化书社旧址位于开福区潮宗街。
1920年7月,毛泽东由上海回到长沙,联络何叔衡、易礼容等一批新民学会会员及教育界人士方维夏、赵运文等人,共同发起文化书社。文化书社不仅是当时长沙新文化的传播中心,也是新民学会会员活动及国内外会员间联络的主要场所。1921年至1923年书社曾作为湖南党组织联络和活动的场所。
妇女缝纫合作社旧址
旧址位于长沙市开福区熙宁街三角塘28号。
是长沙和平解放时期重要的“秘密基地”。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员筹集经费修建了一栋带铺面的两层木楼。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的夫人常杏云有一手好的缝纫手艺,湖南省工委便在这里以“妇女缝纫合作社”的招牌作为掩护,建立了秘密办公机关。
沈家大屋故址
沈家大屋故址位于开福区潘家坪华夏路。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起义。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中共湖南省委,派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领导秋收起义。当时,白色恐怖笼罩长沙城,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踪,地处偏僻又兼做秘密联络站的沈家大屋,成为了会议地址的不二选择。
望麓园故址
望麓园位于长沙市开福区建湘中路。
遗址始建于清代,原为宁乡县试馆。1916年刘少奇曾就读于此。为筹措中共湖南支部建立初期活动经费,1921年,中共湘区委员会经何叔衡、姜梦周介绍,在此开办长沙织布厂。1926年至1927年,毛泽东、杨开慧曾在此居住。1927年1月4日,毛泽东开始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杨开慧在此协助毛泽东整理农民运动考察材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此完成初稿。
(图文由张颐佳、荣庭芳、彭永礼整理)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彭永礼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