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历程
掌上汨罗 • 新闻
2021-06-30 12:01:48


光明的历程

逆舟

作为任弼时同乡人,记得从读小学开始,每年老师都要带着我们去任弼时故居参观瞻仰一次,后来也常去。这次建党一百年,有外地朋友来,又陪着去了一次。

友人中一个九零后姑娘,很时髦的,一看就知道是盛世繁华的大都市里长大的人,娇娇滴滴,对着乡里的事物,特别是故居里旧时代的一些远逝的生活用品,一惊一诧。看见柴火灶台惊诧,看见蓑衣斗笠惊诧,看着草鞋惊诧,看见老式的煤油马灯也惊诧。她说晓得晓得,在城里的一个么子湘菜饭店里见到过。娇小姐姐说的那个土菜饭馆我也晓得,去吃过饭。那饭馆的风格装饰是复旧的风格,墙壁是黄色的泥巴墙壁,粗木板凳桌椅。在今天这个现代工业制造的仿西式生活的时代,很多古老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大面积消失,连带反应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大改变。旧时代的很多旧物件,成了当今生活里的一种摆设和装饰。复旧的装修风格,其本质还是现代的生活。如那个娇小姐看到的马灯,她说看到过用电的,她还很天真地问这以前是不是也有用电的?当时我们都笑她不懂事。她说任弼时青年时期求学,是在长沙,还去过俄国,她的证据是那时候长沙是有电的,俄国也有电。

在大都市中长大的九零后娇小姐,在她的眼里电仿佛是如树木、芳草一般茂盛生长的事物,如水、空气一般地球提供给人类生活的资源。这只因为我们的生活、生产已经离不开电,甚至,没有电,我们会变成原始的祖先。在2008年冰灾那年,因为罕见的天气情况,造成了大面积的长时间停电。那时候我在长沙一个厂里打工,可以想象,一个工厂在停电之后,不能生产已经是小问题,几百号人喝水吃饭如何生活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那么持久的停电,餐馆都很少有。后来,还是公司买来一个大发电机,解决了吃饭喝水的生存问题。那次我有十天没有洗澡。更不要说空调和电炉子烤火了。大多时间都是躺在被子里。在冰灾的日子里,惟有被子里是暖和的。路上结冰,长途客车不通行,我们村子里有在工地上的人,因为工地实在呆不下去,相伴从长沙走回家的。

我们那地方从长沙走回去并非稀奇,只是在2008年听到觉得稀奇,就像九零后的娇小姐看到乡下的农具感到稀奇一般。我父亲曾来来回回地走过,我奶奶和爷爷的年代就只有靠走。以前是时代局限,相同的价值,逼迫着人们在生活中付出非常多的体力和精力。当一场自然界的冰灾降临,打断人们现代生活的秩序,这还只是在一个方面偶然的遭遇,我们就感觉是那么的艰难,不能适应没有电的生活。我想,假如是一个现代人穿越到旧时代,会顿时丢失生存的能力,哪里还会是电视剧中那样潇潇洒洒先知先觉的模样呢?

冰灾后我回到家里,听母亲说,家里还有柴火灶,烧水做饭烤火都没问题,只是没有电,晚上漆黑的,很不方便。那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生活对现代工业、科技无限的严重的依赖。这种依赖甚至成了当今生活的一种日常病。生产依赖机械化,生活依赖电气化。

在这样一种现代工业科技创造出来的生活中长大的姑娘,生活经历确实限制了她对旧时的生活和生活经验的见闻和理解。她甚至都没经历过没有电的日子,也没有见识过电在我们乡村出现到普及起来的这个艰难的建设过程。

我的记忆里,应该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镇上才开始有电,当时我们那里建了个小型水电站,发电量很小,仅仅能供当时叫弼时公社政府的办公和生活,包括当时那个小集镇的商场、医院、小工厂的用电,还不是二十四小时有。到我们村通电已经是八十年代了,听说是那时候接通了国家的大电网。村里在架设线路的时候,都是村民自己创造条件来架设,并非是条件已经成熟。那时我还不大,印象深刻的是村民们到山里去挖一种俗称"金钢石"的石头砸成碎石子。那一段时间,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砸石子,村子里一片敲砸的声音。沙子也是村民去河里、池塘里、水库里挑。砸碎的石子和沙子再送到村小学的外操场上。我们村小学的外操场很大,村里架电的电杆好多都是在村小学外操场上砼注的。那时候我读二年级吧,记忆中有年多两年,学校操场上都是在砼水泥杆子,操场上堆了许多的电线杆子。当时我们镇上有个电杆厂的,不大,据说主要是造那种高压线的主线路电竿。

村里架电也并非全村的农户一次性全都架通,前后时间持续了很多年,最晚的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黑白电视机在村里都普及得差不多了,有的户头上才把电架通。当时不能一次性把电每户都架通,原因是乡里人家住得散,有的是单家独屋在一个山沟里,要架设的线路很长;有的是听说要收费,用电还要电费。也有的人家不愿意架通。说是煤油灯划得来些。还说祖祖辈辈都是照煤油灯,蛮好,自己也照了半辈子了。一个新事物的出现,被村民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正常,只是,时代没有停止发展,一直在朝着宽敞、幸福、美好,也是科技、便利的方向发展。所以,说这话的人很快就后悔了,没几年就主动找村里要架电。

在村里刚架通电的头几年里,经常停电。据电工师傅说是负荷大,带不起。再有过几年,电停得少了。这个时候,村里已经普及彩色电视机了,其它家电也在开始流行。村子里的用电量成倍的增加,停电的日子反是极少。现在,连我们村里的水泥路都装上了路灯,手电筒都失业了。说到手电筒的时候,我小时候还记得村里人习惯晚上串门,小时候手电筒都是稀罕物,好多是打着一个稻草和松树叶制作的火把照路。在晚上,常常看见村里的泥泞土路上,一个个火把在晃动,像是一种不熄灭的烟花。制作火把也是一个小技术活,火把不能扎得太紧,太紧燃不起来会熄掉,也不能够太松,松了燃烧得太快,人还没到家,火把就没了。现在在城里歌厅和一些演出场面上看到的荧光棒,我总疑心是我们乡村火把升级而来的事物。火把是甩动着的,荧光棒也是甩动着,只是一个举着,一个垂在手中。一个是娱乐,一个是照路。

因为电,我们的也改变了很多生活方式习惯,比如电视机让我们晚上很少串门了,电话手机让我们不写信了,空调电扇让我们少在院子里纳凉,看星空了。当然,现代的电气化生活,又告诉我们很多新的知识。

那个九零后娇小姐对马灯用电的话,让我猛然想得很远。因为生活的习惯和方式一点一点的改变,我们在一种习以为常中,认为这样的生活不是一点一滴变化而来的,不知道这每一滴每一点变化中,都饱含着前人的艰辛劳动和艰难的探索,电是如此,我们所有生活的变化是如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安定的环境,更是如此。这也正于任弼时青年时候,他开始认为是工业救国,认为当时我们中华民族被外强欺凌输在军舰和枪炮上。是他到长沙读书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结识毛泽东等一大批革命者之后,他改变了自己的工业救国的思想,变成革命救国。他当时在作文中就写过,"没有好制度的政府,就没有安定和平的环境,好的工业也就无从谈发展。"

今天我们时代的繁荣,生活的安定,是因为有无数像任弼时那样的前辈革命者他们通过几十年的革命斗争开创出来的,他们的斗争是凭着一天一天的牺牲、流血开创出来的。几十年的一天一天,这又是一个多么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呢?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这片古老的土地又开始了一步一步的建设,从来就没有天生的幸福,也没有自然造设的繁华。

像任弼时同志那一辈的革命先烈们,他们为了自己民族的人民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一生都在为之奋斗,还有很多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现在的这般幸福生活的景象他们没有看到,现在这般幸福的生活他们一天也没有过上,但是,我想,他们的心中一定有着现在幸福生活的蓝图和理想,他们为了这个幸福生活的蓝图和理想,心中产生一个信念,一个坚定无比的信念——中华民族一定要兴盛强大,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老百姓每一个国民都要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信念,他们毫不犹豫的、前赴后继的加入了革命的战斗中。为了整个民族,就那样心甘情愿的牺牲自己,舍弃自己。仅仅才几十年过去,也仅仅是才两代人过上这样丰衣足食强盛的生活,我们似乎就开始慢慢在淡忘,在淡忘淋漓的献血,在淡忘艰辛的历程。一个伟大强盛的国家,必定是有着一条清晰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是一步一步如万里长征走过来的,是一天一天几十年的日子慢慢建设构筑而成的。我们记住万里长征的辉煌,更应该体会每一个脚印踏出来的每一步。

当然,我无意说那个九零后娇小姐的坏话,更非指责她是在淡忘。时代和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而这一切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一步一步的行走。

因为那个九零后姑娘的一句偶然的话,上次去任弼时同志故居是我感受最深的一次。对任弼时同志那种革命情怀和追求的精神,那种坚定的信念,光辉的历程,对于后辈参观和学习者,如果不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是难体会到的。

(作者:逆舟,本名彭庆国,汨罗市弼时镇桃花屋村人)  

作者:彭庆国

责编:柳勤进

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汨罗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学党史、建新功、庆百年”征文大赛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