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砥砺奋进“十四五”④锡矿山:擦亮红色底色 开创崭新未来
新冷水江 • 热点
2021-06-22 18:02:3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龚雅丽 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杰

通讯员 易伟

百年锑都,不仅仅是一份沉甸甸的开采史,更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爱国史。从捐钱捐物支援抗战,到锡矿山特别党支部的成立,百年锡矿山完成了历史性的改变,但不变的,仍是那一份赤诚的爱国心。

山路盘旋往复,车流穿梭于老旧矿区和工厂间。复绿后的“世界锑都”锡矿山,远山近坡蓊郁苍翠。5月28日,记者在这一片绿色中探寻红色印记,走进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锡矿山。

擦亮底色 凸显红色底蕴

说起锡矿山,人们大多都只知道“有色金属之乡”“世界锑都”这些响亮的名号,然而,在这些响亮的名号之下,还有着根植在锡矿山人心底的红色印记。

“养崽莫上锡矿山,上山容易下山难,打炮如敲催命鼓,放炮犹过鬼门关。”

这是一首在锡矿山广为流传的当地民谣,简单的话语就已经生动的诠释出当时矿工们的不幸人生。

解放前,锡矿山是湖南省最早最大的矿山,矿主们对工人的剥削极为残酷,被暴打、被开除,甚至被杀头成了矿工的家常便饭,工人在死亡线上挣扎。

1923年,锡矿山地区有矿产公司107家、炼厂43家、职工3万余人,成为湖南工人最多、产值最大的矿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自矿山开辟之日起,工人就不断与矿霸进行自发斗争,但这些斗争从没有取得过真正的胜利。

1925年,苦难深重的锡矿山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共产党员萧石月、邹建武、仇寿松、舒金山等人受中共湘区委派遣来到锡矿山,发展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革命烈火迅速在这座古老的矿山点燃,红色基因也就此扎根发芽。

1925年冬天,中共锡矿山特别支部成立,直属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肖石月任特支书记。在矿工会未公开成立前,特支处于完全秘密状态。矿工会公开成立后,特支处于半秘密的状态。1926年12月,特支已有党员24人。此时,肖石月已被增补为中国共产党湖南区工作委员会委员。

在锡矿山展览馆的平民学校(历史复刻)内,邓卫东讲述着当年的故事。1925年9月,邹建武在肖家湾组建了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在肖家湾沫矿村小学附近开设平民学校,他亲自担任平民学校教员。

“平民学校不收学费,一切免费,经费以学校名义向各炼厂公司募捐而来。”邓卫东说,平民学校的入学者多为工人,也有儿童,共90余人,听课者往往趴满了窗台。这些人中很快有一批工运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为了后来工人运动的中坚力量。

1927年“马日事变”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急转直下的紧急关头,正在发展的锡矿山工人运动,很快出现了紧张气氛。5月底,湖南全省总工会发来急电,命令锡矿山工人纠察队火速开赴长沙,支援十万农军进攻长沙。中共锡矿山特支研究决定,除留部分力量守护矿山外,其余武装力量立即驰援长沙。

在肖石月、邹建武亲自率领下,锡矿山工人纠察队300多人,携带长短枪百余支及梭镖等武器,向长沙进发。当队伍路过涟源市蓝田六亩塘一带时,遭遇到反动军阀许克祥属下陈桂生部的伏击。双方接火后,锡矿山工人纠察队面对敌军的正规部队,在饥饿、疲劳、武器弹药不足、平时缺乏军事训练等不利情况下,仍英勇还击。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包围。肖石月、邹建武和六七十名纠察队员在激战中壮烈牺牲。肖石月时年29岁,邹建武时年仅23岁。

肖石月牺牲后,革命的火种仍然在锡矿山这片热土上传播。1949年1月,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派颜述之来到锡矿山,以锡矿山工程处职员身份作掩护,重新开展地下党活动,建立中共锡矿山总支委员会,开展护矿迎解斗争。

1949年5月,19岁的谭泽甫秘密入党,成为投身护矿迎解斗争队伍的一份子。同年10月,人民解放军邵阳军分区对锡矿山工程处实行军事管制,“世界锑都”锡矿山从此回到人民的怀抱。

“山那边啊好地方啊,一片稻田黄又黄,男人前线去打仗,女人织布在后方,大鲤鱼啊满池塘,织青布啊做衣裳,年年不会闹饥荒。”锡矿山展览馆内,91岁的老党员谭泽甫看着墙上的历史照片,开口唱起当年参与斗争的歌谣。歌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早已实现。

汲取红色力量 开创崭新未来

百年后的今天,锡矿山上绿草茵茵、空气清新,昔日一座座寸草不生的矿渣山共计复绿5万余亩,成为另一笔“富矿”。中国工人运动的燎原之火历经百年,在锡矿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依旧生生不息,“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密码更是深深地刻在这片红色热土上。

重温峥嵘岁月,牢记初心使命。今天的锡矿山,结合红色文化的底蕴,以工况文化为基础,构建起红色旅游、工矿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多方面于一体的崭新产业链。

山,绿起来了;红色旅游,活起来了,更重要的是,红色的基因化作创新创业的底气与力量,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锡矿山人奋发向前,乘风破浪。

责编:杨雅婷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传承红色基因 砥砺奋进“十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