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龚雅丽 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杰
从王化之新地到如今,这一段路,新化走了近千年,从“梅山蛮”到英雄故里,新化人,用骨子里的蛮,投身到爱国的热潮之中,从此,这片土地有了崭新的开始……
新化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县,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领导下,为争取自由和解放,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英勇事迹。目前,新化境内有红军长征司令部旧址1个,革命教育旧址1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纪念地2处,革命将士故居4处,烈士墓3处,纪念设施1处。
5月27日,从新化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西,翻过道道山岭,穿过条条溪涧,便来到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村落———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苍松翠柏间,一座青砖黑瓦、绿苔斑驳的四合大宅院静静伫立,古朴而厚重。屋顶上,一颗红色五角星熠熠生辉;屋檐下,“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碑额十分醒目。
1935年冬,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率领队伍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他们沿着陡峭的山路,穿过密林深处的羊肠小道,爬山涉水,一路步行,于12月12日进入上团村,筹备粮草和御寒的防滑草鞋,准备挥师湘南,西入贵州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
起初,先锋部队300余人刚刚进入奉家镇的豆腐岩、浪山坪时,当地乡亲们看到“扛枪的”吓得不轻,赶紧到山上躲了起来。
“老乡们,我们是红军,是贺龙的部队,不要怕,我们是保护贫苦农民的。”在一遍又一遍的喊话和宣传下,村民陆陆续续下山回到家中。
“红军来到我家,就睡在我家堂屋地上,将土豪的粮食分给我们,还帮我们挑水、砍柴,他们真是好哇!”奉家镇下团村95岁村民奉孝彩回忆起当年的故事,心中无比激动。
贺龙率领的大部队进驻奉家镇后,将竹园作为临时司令部所在地。竹园始建于清末民初,原是当地大地主奉仕卿的住宅,为四合大宅院。随行的红军战士则分散驻扎在上团村、下团村、寨园村及附近的几个村子。
一天,贺龙带着十几个红军战士从上团竹园临时指挥部出来,走到了岩板村杨芳高家的屋门前。进屋后看到杨芳高家小孩子多,个个衣衫破烂,床上铺的是棕皮做的破旧簑衣,一床棉被都没有,心情非常沉重。
“别把娃子冻坏了!这两条毯子送给你们盖吧!”贺龙立即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拿来两条军毯,亲手递到杨芳高手中。
“红军都是好人。”接过贺龙递过来的军毯,杨芳高一家人很是激动。杨芳高看着首长身后衣衫单薄的红军战士都是年轻娃子,身上的军装也很破旧,脚打绑腿套草鞋站在冰天雪地上,便立即把屋后的柴火抱来在屋里生起大火让红军战士们烤火取暖。接着又把家中挂的玉米棒子和红薯拿出来,放在火堆里煨熟后分给红军将士们吃。
时值冬日,严寒刺骨。担心红军战士被冻坏,几位农民从自己家里搬来干柴,在竹园的天井里燃起了篝火。附近的农民一个接一个送来干柴,熊熊篝火,越燃越旺。战士们烤火的烤火,吃饭的吃饭,在长征途中得到了短暂的休整。
1935年12月13日白天,战士们分别在自己驻扎的墨溪、寨园、上团、下团和坪溪村散发革命传单,张贴革命标语。一些战士继续向穷苦百姓发放打击镇压的地主家的粮食。
红军所到之处,军纪严明,赢得百姓支持。红二军团离开时,附近有一百余号人加入红军长征,跟随队伍继续前进。
近年来,新化县积极深挖全县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研究革命故事令人深思的聚焦点,找准革命故事与当代实践的结合点,凝练提升革命故事的时代价值,使革命故事真正从历史深处走入当代人的现实生活。目前,已搜集、整理了关于红军长征在新化、一张珍贵的照片、毛泽东与他的新化籍教师等红色故事60余个。这些红色故事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在全县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聚集力量的重要作用,为新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红色力量”。
责编:杨雅婷
来源:冷水江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