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州,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新晃,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成立的侗族自治县。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悠悠潕水,巍巍晃山,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文明的嬗变。今天的新晃,这颗镶嵌在湖南西部的明珠,经过改革开放几度春风的吹拂和侗乡人勤劳智慧的巧手打磨,而更加熠熠生辉独具魅力。 绿色福地 新晃地理位置独一无二,在湖南有如人头形的版图上,新晃正好处在人鼻子尖上,南西北三面都伸进了贵州。15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7%,其中侗族占80.1%。 新晃地处武陵、雪峰两大山脉之间,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百里侗乡,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绿色的源流。70%的森林覆盖率,位居湖南前列并跻身国家生态功能区。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达8万个以上,空气质量常年优良,全年无“霾”。这是属于侗乡最天然的“生态福利”。 保存完好的“绿水青山”,如今已成“金山银山”。新晃黄牛肉、右旋龙脑樟、侗藏红米已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重晶石及钾矿储量位列全国前茅。 当前,新晃县委、县政府正挥动起“生态和谐”旗帜,全县各族人民在构建生态文明的征途上,吹响了建设“绿色新晃”的集结号。 大道通衢 湘黔通衢、滇黔咽喉,是历史对新晃的赞誉。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全县人民相继参与建成了湘黔铁路复线、320国道、242国道、232省道、沪昆高速、沪昆高铁等一大批交通大动脉,从新晃县城出发至芷江机场、贵州铜仁机场,分别只要40分钟、60分钟的车程,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域内公路交通网,融入了“大交通”,激活了“微循环”。 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铁、航空机场,多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让山重水复的侗乡越来越自信地融入了以“速度”为标志的现代经济圈。 正是凭借便捷的可出入性,近年来,新晃县委、县政府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民俗风情旅游和生态绿色旅游方兴未艾,乘着一日千里的速度,无数人带着对神秘侗乡的向往,纷至沓来。 绿色福地 鼓楼、凉亭、风雨桥。它们或飞檐翘角,或雕梁画栋,或长虹卧波,张扬着侗族建筑技艺的精湛与神奇。 始于明清时期的龙溪古镇建筑规模大气,布局讲究,工艺精湛,是古代“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四路古村天井寨古朴悠然,驿路纵横,记录着茶马古道的辉煌和繁荣;燕来寺据山临水,晨钟暮鼓……。 行走于百里侗乡,一如徜徉于一座浩大的“民族建筑艺术博物馆”。 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农耕文化、傩文化、稻作文化等民族文化在这里开枝散叶,凸散出异卉奇葩。 侗族大歌,气势磅礴,打破了中华民族音乐没有和声的历史谬误;傩戏“咚咚推”,已入列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晃县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已跻身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古地新貌 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千百年的锤炼锻打。新晃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悄然变化。 这座以“依山傍水、显山露水、青山绿水”造城理念,融合现代侗族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山水田园侗文化小城,再一次经历华丽的蜕变。 新晃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骨架不断拉伸,城市配套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出落成湘黔边陲魅力之城。 “美丽乡村· 幸福家园”建设与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有机结合,更是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个个“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纷纷涌现,“美丽”正一步一步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之中。 开放崛起 新型工业化的号角,奏响了新晃财富聚集地的新乐章。新晃工业集中区于2012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集中区。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新晃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菜单”,通过“引企”、“引链”、“引资”、“引园”等多种模式,在产业结构承接上实现突破,不断拉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如今,新晃工业集中区形成了以前锋矿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和柏树林食品工业园为主体的“一区两园”体系。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协作示范区的新晃工业集中区,正崛起为湘黔边界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 千年的侗乡,是一首田园诗,更是一部农耕文明史! 近年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新晃县委县政府以现代高效农业为抓手,发展高效农业,打造生态农业,推动“农旅”结合,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战略转移。 时间属于奋斗者,历史属于奋进者。27万新晃侗乡儿女正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为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新的力量!
作者:芷江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明毅 汪大庆
来源:湘黔㵲水媒体行采访团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