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径玉屏,1月7日在田心坪(现田坪镇)打响了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贵州的第一仗,经过5小时激战,红军歼灭固守田心坪的敌军,夺取了田心坪战斗的重大胜利。

80多年过去,岁月流转,但精神不灭,在这片红军途经的土地上,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玉屏人民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进,用实际行动投身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当年播下的革命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田心坪战斗——
昔日红军战场 今日旅游康养小镇
田心坪(现田坪镇)位于玉屏东北部,距县城35公里,与湖南新晃毗邻,地处湘黔交界,地属商旅食宿重要栈口,历来为军、政、商、旅通往铜仁、江口、思南、印江等处的要地,也是红二、六军团由湘入黔去江口的必经之地。

田心坪战斗画
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从各个革命根据地撤出,被迫向陕甘地区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红军长征。
1935年10月,国民党调集140多个团的兵力,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新的军事“围剿”。红二、六军团决定突围长征北上,11月19日,两军团在任弼时、贺龙等同志的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向贵州转移,准备建立以石阡为中心的石(阡)镇(远)黄(平)革命根据地。由于敌人在田心坪布防,阻击红军的通道,必须要扫除转移道路上的障碍,才能顺利通过。因此,红二、红六军团入黔第一任务就是拿下田心坪。

田心坪战斗遗址
1936年1月初,红二、六军团在突破国民党军队层层封锁,继新晃与芷江之间的“便水战斗”之后,兵分两路进驻玉屏县境。1月7日,红二、六军团挺进黔东,红16师及红校从龙溪口出发经洞坡进入田心坪,敌我双方展开激战,红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歼敌一个营,俘敌200余人,取得田心坪战斗的胜利。
田心坪,这个曾经的红军长征途径之地、战斗之地,早已换新颜。玉屏人把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深深融入到经济建设中,推进田坪农旅一体化发展,昔日的红军战场已蜕变成为集新型小城镇建设、生态观光旅游、民族文化体验、康养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小镇。
!/ignore-error/1&pid=5082805)
田坪易地扶贫搬迁

位于田坪镇的玉屏侗乡风情园
近年来,田坪镇以全省100个示范小镇建设和发展全域旅游为着力点,打造“金色侗乡·康养田坪”新型城镇化品牌,呈现出“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宜居宜游特色小镇。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乡镇”、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示范型健康养老小镇、第十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亲民爱民——
一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
“我们是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你们不要怕……”在纪念馆里,“我与红军的故事”的展览墙上,记述着红军对老百姓的这样一句承诺。
田心坪战斗后,红六军团16、17两个师全体指战员和红二军团第四师的12团部分指战员夜宿田心坪,田心坪周围的村寨、山坡上的树下都成了红军的安营之地。据当地健在的老人回忆,当时正值冬季,天下着雪,战士就睡在茶树下,握着枪,随时准备战斗。红军在玉屏期间,对人和气,纪律严明,打富济贫,与玉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涌现出了杨八嫂救红军等多个感人故事,给玉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军借住过的房屋
听老人们说,朱家场镇有个大土豪郑尔昌,在朱家场一带横行乡里,独霸一带。凡是在朱家场街上建屋的,都要向他交地租,若要迁走,房子不准拆,也不能卖给别人,只能低价卖给他。
红军在进入玉屏前,经事先调查得知郑尔昌这一大土豪。1936年1月8日,红军进入玉屏后,几个穿便衣持短枪的小分队队员直奔郑尔昌家,将其击毙,救济当地贫困百姓,将当地老百姓从郑尔昌的独霸中解救了出来,掀起了全县打土豪运动。

红军桥
“当时,国民党到处宣传红军是‘共匪’,在他们来玉屏前,大家都提心吊胆,纷纷躲藏。但等他们到了之后才发现,他们与欺压穷苦人的国民党军队不一样,红军处处为穷人着想,保护穷人的利益。”在玉屏县城居住的周厚坤的印象中,父亲只要一提起红军,就止不住的高兴。红军进入玉屏县城后,在土豪“烂秀才”家没收了许多衣服、大米等物品放在城隍庙门口,分发给穷人。“我们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你不要怕……”红军看出了周厚坤的害怕,宽慰道,并帮他将谷子挑回了家。
在得知周厚坤的父亲是皮匠后,便请其帮忙割皮带,切皮带、缝扣环,一根接着一根,从晚上到半夜,周厚坤和父亲不仅得到了割皮带的工钱,还吃上了红军端来的许多肉,过了一次“大年”。
“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一个个小故事,道出了红军与群众的深厚情谊。

红军长征经过玉屏的亲历者朱家场镇前光村万天树老人
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朱家场镇前光村老支书万天树,作为红军长征的亲历者,讲起红军的故事,已经90岁的他仍神采奕奕,誓要把这段历史告诉更多人,让伟大革命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
红色文化传承——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1936年1月8日,田心坪战斗胜利后,红二军团所属的6师抵达朱家场镇前光屯(现前光村)一带及龙眼村和木弄村部分村寨并驻扎于此。红军足迹留存于斯,长征精神根植于此。红色血脉赓续传承,红色精神发扬光大。
近年来,朱家场镇通过激活各类资源要素活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铁柱山周边栽下了满坡的油茶树和中药材,街上村、前光村的荒山则种上了黄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依靠村里坝区建设蔬菜种植基地,朱家场镇前光村大力发展酸菜加工产业,年生产酸菜产品逾2000吨,年产值达800万元,畅销省内外市场,小酸菜“发酵”出了大产业。

油茶育苗基地,农民在管护油茶种苗

游客采摘猕猴桃
位于朱家场镇桐木村的200亩油茶育苗基地以及道塘100亩油茶育苗基地是省扶贫产业子基金玉屏油茶全产业链项目的重要内容。基地是西南片区最大的油茶苗木繁育交易中心,育苗规模总计2000万株,按照“公司+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每株苗木提取1角钱作为村集体经济,提取2角钱作为贫困户分红,全县共3个乡镇、45个村从中获益。每年可实现分红达240万元以上,其中集体经济80万元,村均增收2万元左右,贫困户分红160万元,户均增收527元。项目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75人就业,人均务工收入2000元以上。

油茶育苗基地

油茶育苗基地配套生产用房
而位于桐木油茶育苗基地旁的玉屏油茶精深加工厂项目,是铜仁市压榨工艺最先进、全县规模最大,也是玉屏油茶全产业链项目中的终端项目。项目于2020年9月启动,总占地面积77亩,总投资3500万元,设有干果车间、精品车间、原料干果厂库等多个厂房。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出油量达500吨,满负荷后可达1500吨,将间接带动200人就业。这些产业的发展正生动诠释着红色基因赓续传承,凝聚着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用好红色资源——
昔日红军战场 今日旅游康养小镇
1936年,红二、六军团经过玉屏,留下了田心坪战斗———这样的战斗事迹,留下了杨八嫂救红军这样的感人故事,留下了红军在玉屏的长征路。这些都成为当前玉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走进朱家场小学,百年古香樟树群整齐排列,樟树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巍然屹立,这里便是红军长征时贺龙、任弼时等军团首长夜宿的江西会馆遗址。

百年樟树群掩映下的朱家场小学

朱家场小学内烈士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今,江西会馆已改为朱家场小学,并作为玉屏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部分建筑作为小学教室。校内一角,四位烈士的墓碑和高大的纪念碑在樟树的掩映下,每日陪伴着孩子们成长。

朱家场小学一角

朱家场小学内一角
阳光下,车坝河水静静流淌,闪动着粼粼的水光,好似闪动着的明亮眼波,这个当年红军走过的田心岩渡口,河上的小舟依旧承载着来往的过客,即使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变化,两岸已经架起了大桥,修起了柏油路,但田心岩渡口依然还在使用中。

玉屏红军陈列馆与田心岩渡过相望
2018年,玉屏在田心岩渡口不远处建起了玉屏红军陈列馆,并面向公众开馆,馆内以实景、实物、实事为基础,对红军故事以图片、雕塑、场景再现等形式呈现,打造出震人心脾、感人肺腑的历史场景。

玉屏红军陈列馆
!/ignore-error/1&pid=5082919)
玉屏红军陈列馆旁,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雕像巍然耸立

游客参观陈列馆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玉屏充分利用现有红色资源,积极组织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到玉屏红军陈列馆、朱家场镇革命遗址和红色教育基地,倾听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各级各部门共开展红色革命教育110余次6000人次。同时,发挥“五老”优势,积极用好用活身边现有“活教材”,组织老干部、老党员通过听先进典型分享故事、宣讲党史和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等形式,“活”用典型人物的引领力、先进性、传播力,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贴近群众,使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标杆、行有示范,让党员干部从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让群众便捷地听到了党史宣传的声音。
作者:湘黔㵲水媒体行采访团
责编:明毅 汪大庆
来源:芷江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