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等教育“内卷化”困境,湖南女子学院率先破局。自2024年起,该校以一场深刻的“三减三增”系统性改革,全面启动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旨在破除“重量轻质”的积弊,开启一条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高质量育人新路径。
“三减负”与“三赋能”:重构五自质量文化新生态
改革的核心在于“三减三增”的辩证施策。该校2024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三减三增”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减”即减学分总数、减课程门数、减课时总量。“三增”即增加课业难度、增加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推行“三减”并非简单做减法,而是为“三增”腾挪空间。第一课堂总学分从160分降至150.5分,各专业课程门数平均精简10门,课时总量压缩至2100-2200学时,有效为学生学业负担“松绑”。
与之对应的是“三增”精准“赋能”:一增课业挑战度,通过提升课程深度、作业与考试难度,倒逼深度学习;二增自主学习空间,学校通过图书馆与线上学习平台数据监测、辅导员走访等“软性”干预,对学习不足者实施朋辈助学、读书报告检查等个性化指导;三增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了从“认知实习”到“毕业实习”的五环节阶梯式实践体系,打通从知识到应用的最后一步。
突破边界:打造交叉复合与数智赋能新范式
为培养适应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大力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2024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跨学院、跨专业的“微专业”与“创新创业实验班”,增设学科基础与拓展课模块,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学校将应用能力培养前置,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行业课程模块与项目式课程,让学生与产业前沿无缝对接。
面对数智时代,课程改造全面提速。《人工智能基础》成为全校通识必修课,并辅以多门“AI+”课程,强力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2025年,学校立项建设36门校级数智课程,深度融合数智技术,推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增强学习体验的灵活性与未来感。
机制革新:激发师生双主体的内生动力
支持学生个性化成长。2024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增设个性化发展课程模块与第二课堂,并创新性地建立毕业论文(设计)替代机制。自2025届毕业生起,学生的创新训练报告、公开发表论文、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等成果,均可按程序和要求申请替代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为多元化人才开辟了立交桥式的成长通道。
倒逼教师教学革命。学校构建内生性的“金课”孵化机制。在评价上,融合“课堂参与度”(如前排就坐率、抬头率)与“目标达成度”,为课堂质量精准画像,在赋能上,形成从“诊断性督导”到“示范性引领”再到“协作性成长”的教师发展全链条支持。在导向上,将教学质量这一“软指标”转化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硬约束”,从根本上树立“课堂神圣、教学优质者荣”的价值导向。
湖南女子学院的此番改革,直指当前本科教育痛点,“减负”与“增质”并举、“交叉”与“个性”并重,对学生负责,更是对高等教育本质的回归,为应用型高校的改革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女院方案”。
作者:黄快生(通讯员)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彭汝平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体联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