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主讲教师深入剖析教学重难点;台下,老师们围绕一个案例、一种教法各抒己见,思想碰撞火花四溅……这热烈的一幕,是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态化“集体备课会”的日常剪影。近年来,该学院通过打造一套主题聚焦、流程精细的集体备课机制,凝聚全院智慧,有效激活了思政课教学的“一池春水”。
“主题式”深耕,让备课从“各自为战”到“协同攻关”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集体备课绝非“走过场”,而是每次锁定一个核心命题进行深度研讨。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如何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如何讲好“导论”,再到如何将党的最新创新理论“带着热气”融入各门课程,都成为集体攻坚的靶心。这种“主题式”深耕,确保了教研的深度和精度,使教学准备从教师的“单兵作战”升级为团队的“协同攻关”。
“标准化”流程,让智慧在碰撞中升华
一套“主备人说课、集体研讨、总结提升”的标准化流程,保障了集体备课的质量。主备人需提前进行系统教学设计,说清思路、抛出问题。随后,与会教师围绕理论阐释的深度、教学案例的鲜活性、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乃至如何回应学生现实关切等具体环节,展开“头脑风暴”,彼此质询、启发、完善。这一过程,成为凝聚共识、共享智慧、共同提升的“练兵场”。
“融入式”创新,让理论讲授“接地气”“有温度”
集体备课更成为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在研讨中,教师们共同探索如何将宏大叙事与鲜活案例、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例如,从“大禹治水”的古老智慧引申到当代“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与水利强国的使命相连接……这种“融入式”的创新,让思政课不再枯燥,变得可知可感、可亲可信,真正“活”了起来。
集体备课会现场
水到渠成,备课成果结出丰硕育人业绩
扎实深入的集体备课,直接转化为高质量的课堂效果和显著的育人成果。其成效已在多个层面显现:在教学上,教师团队在今年首届“潇湘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竞赛中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并获评优秀教学团队;在科研上,以教促研,成功立项5项省级课题;在学生培养上,实现了教学相长,指导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
师生获奖现场
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将集体备课做深、做实、做新,成功构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者:谢费斯(通讯员)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彭汝平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体联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