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几位退休干部在一起闲聊,大家不约而同的说到了一个话题,即当初在区内大家心目中认为颇为能干、头脑灵活、聪明的干部,在退休前夕或退休之后不久,均相继接受市、区纪委监委调查(隔离审查)。由此,笔者想到了“聪明”这个话题,如骨哽喉,不吐不快。
何谓聪明人?所谓的聪明人,其实并不是那些“自作聪明”,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聪明的人。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把聪明隐藏起来,让别人觉察不到,这才是正解。人们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些被纪委监委查处的人,无不是如此。
说到聪明的人,名著《红楼梦》里就有这么一位八面玲珑、绝美佳人王熙凤。书中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黛玉和贾母等谈论着,一语未了,只听到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熙凤一出场,满屋只有她一个人的说话声,侧面也凸显了她的地位。她先是赞美林黛玉“标致”,顺势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黛玉哭泣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其实在炫耀着自己在贾家的特权。王熙凤确实是聪明的,治理宁国府,打理荣国府,这两个府上上下下,事无巨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滴水不漏,可见她的管理组织能力和治家手段,有能力、有魅力、会做人、会来事,深得贾母喜爱。如此聪明的人,到头来还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穿越历史,回到齐宣王时期,“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典故亦耐人寻味,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为了生存,因为知道齐宣王喜听多人吹竽,而混在300人中充数,使自己的生存得到保障。而到了齐泯王时期,齐泯王却乐听独奏,南郭先生为了生存只好逃跑了。很多人说南郭先生是聪明的,无论生活规则怎样变迁,可他都能想出办法使自己生存下来,多么“聪明”的人啊!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的时刻想要冲出来想出风头的小聪明”。三国时的杨修,喜欢处处在众人面前逞能,一心想顺着杆子往上爬,深为曹操忌惮,最终曹操借“鸡肋传令”事件杀了他,落得反被聪明误的下场,成为千古笑柄。由此可见,杨修这样的“聪明人”是有性格缺陷和人生短板的。
然而,“聪明”这个显而易懂的道理,可很多人就是不明白。其实要“小聪明”带来的利益只是一时的,可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作为为官者,清正廉明、一尘不染,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百姓之心为心,才是真正的聪明。
有这样一个案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经信委原副主任高重瞳在悔过书中写道:“我采取了一种所谓‘避重就轻’的侥幸做法:将送给我们大部分特别是大额现金、物品和购物卡等上交单位,同时选择性地将一些自认为稳妥可靠的钱财收归已有。本以为这样可以‘掩人耳目’,不被发现,日积月累下来,自己也逐渐积累了不少不义之财”。经查,高重瞳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收受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134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应该说,这位高副主任是够“聪明”的了,可谓聪明绝顶,但物极必反,到头来却落得个“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被“双开”,身隐囫囵的下场。
不是吗?纵观那些跌落的腐败份子,哪一个不聪明?但他们耍的是“小聪明”,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忘记了入党时的初心,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见利忘义,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贪赃枉法,最终落得人仰马翻、家破人亡!
有谚语云:“成也聪明,败也聪明”,它强调了智慧的双刃剑效应。即聪明才智既可以成为成功的助力,也可能成为失败的根源。其实《周易》中早已道破天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真正的聪明该像黄河奔流,既有绕开冷滩的机敏,更有滋养两岸的胸襟。当我们学会把智慧的光亮分予他人,那光芒定会化为满天星辰,照亮整个民族的未来。
作者:宋定一
责编:陈帅
来源:雨湖区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