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海报|我们的节日·中秋:月满中秋 情满人间
新永兴 • 要闻
2025-10-06 10:50:5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我们迎来传统佳节——中秋节



中秋又称月夕

最早见于《周礼》

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

每季又分孟、仲、季

故秋季第二个月名为“仲秋”

因古人“中秋”与“仲秋”通用

“仲秋”的叫法慢慢变为“中秋”



中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瑰丽想象牵动绵绵情思

丹桂飘香、银月光满、玉露初凉

秋日之美尽显诗情画意


中秋,洋溢着节日的欢愉

当圆月静悄悄挂上天幕

热闹的人群便涌上街头

呼朋引伴,把玩兔爷

赏月畅谈,达旦不绝



中秋,是香甜

圆圆的月饼寓意着团圆吉祥

各式的馅料丰富着味觉体验

再浅尝一口桂花蜜酒

唇齿舌尖尽是醉人的甜蜜



中秋,是浪漫

在夜色渐浓时燃灯以助月色

让星星光芒点缀深蓝夜空

又或是陪父母亲人

邀三五好友

徜徉在花灯的海洋

许下美好的心愿

天清如水,月明如镜

良辰美景,美不胜收


中秋,最终是团圆

祭拜祈福也好

相聚庆祝也罢

穿越千百年时光

不过“人月两圆”的美好希冀


离家远行,奔波奋斗

剪不断那抹思乡情

五湖四海,天南海北

共赏这缕明月光





中秋·来源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习俗

祭月(拜月)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

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月光皎皎,情意绵绵

相思无尽,千里婵娟

愿您阖家幸福

中秋快乐!



责编:王江林

来源:人民日报、永兴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