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涛涌动,绿波荡漾。驱车驶入耒阳市亮源乡的“竹海长廊”,如入绿色海洋,连绵起伏的山岭中,一片翠绿的楠竹林令人心旷神怡。走进楠竹林,修直挺拔的楠竹排列有序。可别小瞧这一根根小小的楠竹,可是当地许多村民的“致富竹”。
亮源乡地处耒阳市东北角,海拔高度在380-1660米之间,中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物产资源丰富,共有山地面积10.5万亩,其中楠竹面积3.8万余亩。近年来,耒阳市亮源乡立足资源优势,努力把楠竹产业打造成当地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撑起村民的致富梦。
“过去,亮源乡楠竹仅限于竹制品加工,产类比较单一,楠竹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亮源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耒阳竹笋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竹笋加工业发展不快,笋制品以传统水煮笋为主,生产工艺简单,以农户单门独户小生产、挑市卖为主要经营形式,规模小,储存保鲜难,布局分散,效益低下,产品竞争力弱。加工基础设施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供需市场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笋产业提升的瓶颈。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投资建设笋制品精深加工项目,对发展当地笋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湖南日森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亮源乡一家本土民营企业,该公司现有包装车间2400平方米,冷库库房60立方米,收储仓库1500平方米,农副产品烘干设备一套,具有发展笋产业的有利条件。公司以“公司+集中供应点+农户”的运作模式,免费给农户提供“竹笋烘干设备”,每个村设置3-4个供应点集中采购、集中培训指导,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调配把控产品品质,公司及时回收包装产品销售市场。
“亮源乡丰厚的楠竹笋出产量,长期以来吸引了很多外地商贩来收购,这样一来冲击了我们收购原材料的渠道,无形中提高了我们收购原材料的成本。”湖南日森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老百姓和公司能够持续稳定增收,该公司采取让利措施,发动当地群众基础好的能人带动农户集中收购制作,采取多劳多得,绩效奖励制度,形成稳定长久的供销市场格局,让老百姓共同赚钱增收。亮源乡关王村13组村民谭术华,2014年因母亲身患严重慢性病以及家庭负担过重而致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及乡村两级和驻村工作队关心帮助下,进入湖南日森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业,工资每月2200元,实现了从贫困到脱贫,谭术华家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2018年谭术华脱贫后,选择继续留在该公司上班,他说他的目标不只是脱贫,而是要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像谭术华这样的家庭,在亮源乡不止一户。据了解,该公司3年内直接带动了100余户竹笋加工户增收,间接帮助30个贫困户就业,年产竹笋干10万斤,实现年产值180万元—250万元,户平年增收1.8万元—2.5万元,让农户农闲季节在家也能轻轻松松赚钱。
亮源乡依托楠竹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富民强乡、大力发展本土民营经济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活力。(记者 袁成龙)
责编:许文婷
来源: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