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顺应广大残疾人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生活保障、康复救助、教育扶持、就业创业等服务,着力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谱写了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蹇常清出生于新洲镇五泉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三岁时因患上小儿麻痹症,最终落下右下肢残疾。虽然肢体残疾,但他自强不息,凭借自身的顽强拼搏和残联的政策扶持,成功创办了津市市康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为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创业就业梦,蹇常清先后在津市市互联网产业园举办了3期残疾人电子商务培训班,受训人员达300人以上,近200名残疾人成为“鸿粉知已”电商平台的代理商。
家住白衣镇柏林村的卜忠先年轻时外出务工发生意外,造成肢体终身残疾,由于劳动不便加上体弱多病,生活十分困难。2018年,政府出资为其新建了面积约50平米的“爱心房”,极大地改善了他的居住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市把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住房问题作为精准扶贫课题,在全市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中实施“爱心房”建设,共整合资金600多万元,累计新建住房145套,改建31套,惠及各类残疾人及家庭成员近400人,2017年被省残联在全省范围内作为典型推介。
在津市市康复医院,患者们正围坐在院子里唱歌、下棋,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这是我市目前唯一一所集精神、神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老年康复为主的综合医疗机构,是重型精神病患者救治救助、“三无”对象、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定点救助单位,现有住院病床300张,常年收治病人180人左右。
“十三五”期间,我市共为1300多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送药救助,输送85名津市籍残疾儿童到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3000余件,适配假肢、维修假肢110例、矫形鞋18副,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90%以上。
【记者手记】“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破解残疾人发展难题、满足残疾人现实需求、提升残疾人服务满意度,推动建设更加完善的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残疾人事业健康稳步发展。我市残疾人群体在就业、康复、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获得了更多幸福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
作者:王磊 梁爽
责编:朱莉
来源:津市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