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秀美桃源”建设中,空心房与残垣断壁如同乡村画卷上的“瑕疵”,不仅挤占了土地资源,更影响了村容村貌。牛车河镇以“拆改结合、变废为宝”为小切口,避开“一刀切”式的拆除,聚焦“如何让闲置空间重焕生机”,走出了一条清零与惠民并重的特色路径,让乡村既添“颜值”又增“价值”。
精准摸排,给“空心房”建“身份档案”。牛车河镇组建了由镇村干部、村民代表、自然资源所组成的“摸排小组”,逐村逐户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记录房屋结构、产权归属、闲置年限及周边环境,建立“一户一档”电子台账,再根据摸排台账精准分工,按照一名镇干部、一名村干部包一处“空心房”的原则,实行二包一,集中精力整改销号,通过精准分类与干部包保,为后续“一户一策”推进清零打下基础。
柔性沟通,解开“产权心结”。该镇摒弃“强制拆除”的简单思路,用“情理+政策”双管齐下,化解村民顾虑。一方面,包保干部开展“敲门走访”,带着台账上门,与房主面对面沟通,讲清空心房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清零后对村庄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好处。对在外务工的房主,该镇通过视频连线、电话沟通等方式,同步发送房屋现状照片和改造规划图,让其直观了解工作进展。另一方面,该镇推出“权益保障”措施,针对村民担心“拆了没补偿”的问题,镇里明确自愿拆除空心房的,若土地用于集体项目,每年能享受分红,对有建房需求的村民,协助办理新宅基地审批手续,柔性沟通让清零工作从“要我拆”变成“我要拆”,全镇主动申请拆除的空心房占比达100%。
分类改造,让“闲置地”变“增收点”。清零不是终点,“变废为宝”才是关键。该镇根据空心房与残垣断壁的位置、面积及周边需求,推出“三类改造模式”,让闲置空间产生实际价值。
“微菜园”+“微花园”模式:对位于村民房前屋后、面积较小的闲置地块,组织村民清理后,划分成小块菜园或花园,免费分配给周边农户使用。三红村拆除3处残垣断壁后,打造了7个“微菜园”与“微花园”,村民们种上青菜、辣椒,既美化了环境,又解决了“买菜难”问题,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菜园子”。
“集体项目”模式:对位于村中心或交通要道的大块闲置土地,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设公共设施或产业项目。毛坪村拆除1处占地300平方米的空心房后,建成了村级榨油碾米作坊,既保证了村级合作社的种植加工一条龙,又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同时还为本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民宿+文化”模式:对具有乡土特色的老旧房屋,保留原有建筑风格,进行修缮改造。汤家溪村将1处老旧村委会修复后,打造成“汤家溪民宿”,保留了木质古建筑元素,搭配本地石头、竹编等垒起篱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旺季时民宿入住率达90%以上,还带动了周边餐饮、农产品销售。
长效管护,防止“问题反弹”。为避免空心房“拆了又建、清了又乱”,该镇建立了“两项机制”,即“日常巡查”机制,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巡查队,每月对村内闲置房屋进行排查,及时发现新增空心房或残垣断壁;“建房监管”机制,村民申请新建房屋时,须签订“建新拆旧”承诺书,确保旧宅及时拆除,从源头减少空心房产生。
如今,走进牛车河镇,曾经破败的空心房变成了菜园、花园、民宿,残垣断壁所在的地块建起了便民作坊,镇村环境焕然一新。下一步,牛车河镇将继续优化改造模式,让更多闲置空间变成惠民空间,为“秀美桃源”建设注入更多活力。
作者:罗小林
责编:谢瑾
一审:李雨芹
二审:王丽
三审:李燕
来源:牛车河镇
专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