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邵客户端8月26日讯(通讯员 杨海林)为积极响应关爱留守儿童与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号召,暑假期间,新邵县大新镇党委、政府搭建起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基层需求的合作平台,联合南华大学社会实践服务团,在大新镇塘溪村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关爱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
当前农村多数留守儿童由祖辈监护,老年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对孩子的学习、行为等方面缺乏管教能力。大新镇党委、政府聚焦留守儿童困境,通过建立帮扶机制、链接社会资源,成功推动夏令营活动落地。招生当天,塘溪村王奶奶高兴溢于言表:“小孙子在家只想着看电视,还怕他溜出去下河洗澡。现在每天能在学校由老师们带着,我这心里踏实多了!”此次活动,青年学子通过支教实践,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育人行动,既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更为留守儿童点亮成长希望。
7月10日,夏令营开营,共吸引38名当地儿童和若干家长参与,围绕“自我管理、家乡与我、未来职业、兴趣拓展、安全教育”五大主题开展课程。通过时间规划游戏、情绪管理情景剧培养自我认知;结合家乡历史故事和方言文化体验深化乡土认同;帮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内涵,探讨“未来想成为谁”;搭配美术手工、科学实验兴趣课程激发学习热情;开展防溺水、防诈骗、防性侵等安全教育宣讲,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此次活动不仅为乡村儿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辅导与身心关怀。
剪纸课上,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剪纸文化,并开展手工活动,在剪刻窗花、拼制簪花的过程中共同探索非遗剪纸文化的奥妙。安全教育课则通过“种子的旅程”来引入“红灯停绿灯行”“远离水域”等基础安全知识,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自救和自我保护的技巧。汉字起源课宛如一扇通往千年文明的大门,仓颉造字的传说与甲骨文的发现,让孩子们知晓文字从图画符号到成熟体系的演变轨迹,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
趣味运动会开始前,老师们以“大雁南飞”“蚂蚁搬家”的自然现象为切入点,生动讲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运动场上,孩子们将所学付诸实践,在接力跑、拔河、背夹气球、团体挑战赛中默契配合,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比赛。老师们则化身裁判和后勤保障人员,提前准备好面包及饮用水,为孩子们补充能量,助力他们全力为团队荣耀拼搏,在汗水中贯彻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在欢声中领悟“团结共赢”的真谛。
7月25日,夏令营正式迎来结营仪式。服务团成员和孩子们共同倾情演绎,给前来观看结营的家长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结营艺术表演。舞台上,既有孩子们活力四射的舞蹈表演,也有童声嘹亮的歌曲合唱,更有师生合作的小品《如此课堂》引得全场哄堂大笑。最终,全体成员合唱《大梦想家》为这段难忘的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十五日的夏令营之旅虽然短暂,却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孩子们心中漾起层层涟漪。它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陪伴的温暖,触摸到了文化的魅力,收获了实用的生活技能,也点燃了对未来的希望。正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所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相信这场夏日的相遇,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孩子们会带着夏令营的美好记忆和所学知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探索、勇敢前行,将这份成长的力量融入漫长的人生旅途。
此次夏令营活动,是大新镇推动校地融合,助力基层教育的一次成功实践。据悉,大新镇将以此为示范,计划在农业发展、文化建设、教育支持等多领域进一步创新构建可行的“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基层需求”模式,继续邀请志愿服务团队来镇开展活动,组建“赋能基层”的服务体系,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前往基层一线,了解基层、探索基层、服务基层,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杨海林
责编:张雯莉
一审:张雯莉
二审:王琳璐
三审:胡金国
来源:新邵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