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企业 看高质量发展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新邵出“片”有点牛
新新邵 • 民生
2025-08-06 07:58:43

湖南凯通电子有限公司

新新邵客户端8月6日讯(记者 屈凌芙蓉  唐文峰)超市收银台的消费小票、快递驿站的面单标签、医院诊室的检查报告……这些每天都在我们生活中流转的纸张,背后藏着一个被忽视的“隐形战场”——热敏打印机。如今,这类打印机已占据全球打印机出货量的半壁江山,但核心部件——热敏打印片生产技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制。直到新邵一家企业的出现,才彻底改变这一格局,这家企业便是湖南凯通电子有限公司。

作为首家实现热敏打印片量产的内资企业,凯通电子让国产打印机厂商在全球热敏打印机产业价值链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也意味着,我国热敏打印机产业被外资技术掣肘的时代正在远去。今年,该公司入选湖南省202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重点企业,并成功通过2025年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的认定与复核,也是今年邵阳唯一通过的企业。

不甘被“卡脖子”,带着湖南人的“霸蛮”劲回乡破局 

2015年的深圳,外卖和快递行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做热敏打印机设备的邵阳籍老板王共海,订单量一年涨了30%。可这份“躺赢”的喜悦没持续多久,就被一盆冷水浇透——作为打印机“心脏”的热敏打印片完全被美日企业垄断,对方一句话就能限产、提价,王共海的生产线时常因为缺“芯”停摆。

“湖南人骨子里的‘霸蛮’劲不允许被卡脖子。”2017年,王共海在新邵成立湖南凯通电子有限公司,开启二次创业。

彼时的热敏打印片领域,是名副其实的“禁区”。美日企业半个世纪的技术垄断,构建起横跨精密机械、精细化工、集成电路等数十门学科的近20万项专利壁垒。凯通团队面临的不仅是技术攻关,更是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的全链条“空窗”——无生产设备、无技术先例,90%原材料依赖进口。

然而,从零到有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创业初期,在最困难的时候,王共海把深圳东莞的两套房低价卖掉,凑的钱全砸进了技术研发。2018年10月,凯通电子终于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片热敏打印片,2019年开始投建第一条国产化热敏打印片生产线,2020年实现量产。

据悉,迄今为止,全球实现热敏打印片量产的企业,仍不足10家。凯通公司这枚小小的热敏片,不仅填补了国产技术空白,更在美日垄断的铜墙铁壁上撕开一道口子,让中国热敏打印机产业链补上最关键的一块拼图,让热敏打印机全面国产化成为可能。

从“跟跑”到“并跑”,用51项专利筑起中国技术护城河

在凯通电子的展厅,陈列着让人惊叹的“小家伙”:最大的热敏打印片有8寸大,最小的比人小拇指指甲盖还小。可别小看它们,每一片都要经历30多道工序的“千锤百炼”。

“刚开始量产时,良品率只有30%,一片合格的打印片要从一堆废品里‘挑’出来。”凯通公司董事会秘书叶春林指着生产线的监控屏说,如今公司的良品率已稳定在90%以上,从年产1200万片增长到如今的2000万片。

这场跨越的背后,是凯通电子累计超亿元的研发投入,更是一场全产业链的“协同突围”。为了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凯通团队带着参数标准跑遍全国,手把手教上游企业改进原材料;联合下游厂商调试设备,让国产打印片适配更多机型,硬生生蹚出一条自主化道路,带动了国内一批配套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核心部件国产化—配套企业崛起—全产业链成本下降”的良性循环。

如今,凯通电子原材料进口依赖度降至1%以下,生产设备进口依赖度为0,取得51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8件、实用性新型专利33件,构筑起属于中国企业的技术护城河。这些数据的背后,更是其对行业格局的重塑,真正实现了“以创新破垄断”。

“以前国际厂商卖给我们打印片要价很高,还动不动就断供。现在我们的产品质量不输他们,价格却更有优势,倒逼他们不仅大幅降价,还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叶春林笑着说,如今全球80%的热敏打印机产自中国,凯通电子的突破,让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终于有了更多“话语权”。

“精准滴灌”,政企共育“专精特新”小巨人

在凯通电子的生产车间,一条崭新的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据介绍,这是今年凯通电子“提质扩容”的成果。通过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对整体生产设备进行优化升级,本轮产能优化后,公司年产能可以再提升8000万片以上。

“从到新邵创立凯通开始,新邵县委、县政府就给予了我们大量的支持,真正做到了无事不扰、有事必帮。”谈及新邵的营商环境,叶春林深有感触。

在凯通的成长轨迹中,始终可见新邵地方政府的“精准滴灌”。在企业最艰难的初创期,当地依托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政策东风,提供厂房用地、人才引进等配套支持,让研发团队能心无旁骛搞攻关;在扩产关键期,县委县政府协调住建、经开区等部门,为5000万元提质扩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目前已落实3000万元投入;在政策对接上,协助企业申报国家发改委设备更新国债补贴项目,预计可获400万元支持,为产能提升注入动力。

这种支持并非“大水漫灌”,而是紧扣“专精特新”企业需求:在技术研发上,牵线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在市场拓展上,利用产业转移契机对接上下游资源;在要素保障上,解决人才落户、车间改造等实际问题。

从2021年开始,每年的销售收入达到4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市场份额已扩大到15%左右,凯通电子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目前,公司产品规格多达上百种,能满足各种功能和运用场景。

面对未来,王共海的规划清晰而坚定。依托现有技术优势,凯通正布局产业链上下游,计划实现原材料与终端产品的自主化,形成“前端一体化+后端一体化”的产业生态。

作者:屈凌芙蓉   唐文峰

责编:张雯莉

一审:张雯莉

二审:王琳璐

三审:胡金国

来源:新邵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新邵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