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们的陪伴,像春天的风一样舒服,心里的不开心一下子就没了。”来自怀化洪江市熟坪乡的小晴小朋友笑着说。近日,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爱心妈妈+知心姐姐”团队联合“知明力行”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走进熟坪乡开展乡村儿童心理关爱行动,为30余名当地儿童送上专业心理服务,帮孩子们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情绪怎么说出口?”团队用“情绪卡片疗法”给出了答案。这套涵盖“愤怒”“孤独”“开心”等情绪的卡片,借助投射测验原理,让孩子通过抽卡“代言”自己的心情。“爸妈总是吵架了,我好怕……”一名女生攥着“孤独”卡片,声音带着哭腔。湖南女子学院“知心姐姐”张淑娴轻轻拍着她的背:“爸妈做这个选择或许有他们的难处,但你要相信,他们对你的爱从来不会少。”简单的对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封闭的心房——这种不追问、不评判的倾听,让孩子们敢于说出心里话。
除了帮孩子表达情绪,团队还关注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扰。“我没拿弟弟的玩具,奶奶却说是我藏的。”一张没留名字的纸条,道出了不少留守儿童的委屈。“知心姐姐”侯思瑶没直接说教,而是把这个场景搬进了情景剧。写纸条的小雪被邀请扮演“奶奶”,侯思瑶则成了“被误会的姐姐”。当剧情演到“姐姐”没急着辩解,反而帮弟弟找玩具时,小雪小朋友突然开口:“原来可以先帮忙,再慢慢说清楚!”一场角色扮演,把抽象的“冲突化解”变成了能模仿的行动,比讲十句道理都管用。
与此同时,团队还走进留守儿童家中家访,给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心灵成长计划”。针对孩子们常念叨的“想爸妈”,“爱心妈妈”曹旭丹设计了不少小办法:拍“亲情Vlog”给爸妈看日常,用“思念手账”写下想对爸妈说的话,把和爸妈的合照做成“美好回忆拼贴画”。这些小事像一座座桥,让孩子的牵挂有了寄托,也让远方的父母能“看见”孩子的生活。
此次实践活动用“情绪疏导+体验式引导+个性化帮扶”的方式,不仅给乡村孩子送来了及时的心理支持,更摸索出一套能复制的乡村心理服务路子。接下来,湖南女子学院将把这项“心灵工程”做深做实,计划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培训当地志愿者,让心理服务的阳光一直照亮乡村孩子的成长路。
作者:曹旭丹 张淑娴(通讯员)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姜南茜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体联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