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湖南女子学院“音乐+”模式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湖南教育发布 • 高教
2025-07-17 22:30:11

近日,湖南女子学院“朝夕相伴共青春”团队在指导老师罗莎带领下,走进湖南省新化县天门乡土坪村,开展“三下乡”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团队以“乐为纽带·青春赋能”为主题,通过“音乐+”服务模式,将红色传承、诗词美育、非遗传承与心灵疗愈通过“送教”“送歌”等方式融入音乐实践,铺展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文化振兴图景,为乡村注入青春动能。

红音传薪,奏响信仰长歌 

土坪村的红色脉络深深扎根于岁月长河,1935年冬,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此留下“红军树”“红军仓”等历史印记,村民廖鸿灿一家三代守护烈士墓的故事,成为红色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脚。团队深入调研红军守墓人,重走红军路,祭拜红军墓,将红色故事转化为“行走的思政”,在土坪文化广场创新上演可听、可视、可歌、可述的“音乐微党课”,以《绣红旗》《英雄赞歌》《永远跟你走》等旋律串联历史,通过唱、讲、演三维立体的演绎方式,实景展演还原革命历史,让红色音符在青山间回荡,让“红军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

诗乐润童,绽放美育芳华

针对土坪村留守儿童的美育需求,“朝夕相伴共青春”团队推出“原创诗歌美育课堂”,选取《枫桥夜泊》《秋夕》等诗词进行作曲编创与AI配器,通过“品美-创美-传美”教学三部曲,为60余名孩子开展沉浸式教学,并将教学成果搬上土坪村实景演艺舞台,实现乡村美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山歌焕彩,解码传统新声

土坪村作为苗瑶文化与农耕文明交织的活态博物馆,孕育了省级非遗新化山歌。团队向新化山歌传承人阿朵老师请教,在其悉心指导下,逐句揣摩《唱支山歌试妹心》的唱腔韵味与情感表达,最终以男女对唱、传统服饰演绎的形式,在乡村舞台展现学习成果,并录制成音乐MV进行宣传与推广,让非遗山歌从文化记忆走向鲜活舞台,让村民感受到传统智慧的魅力,焕发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乐舞愈心,舒展岁月温情

团队关注到乡村“一老一小”的心理需求——老人常因留守感到孤独,孩童在成长中需更多情感表达渠道,因此,将音乐与舞动疗愈作为助力身心平衡的载体,通过音乐冥想、五音疗愈、镜像舞动和自由舞动等方式,打破语言隔阂,让不同年龄层参与者在音乐意境与肢体舒展中释放情绪,不仅联结起“一老一小”的情感,更让心理健康服务悄悄融入乡村日常,成为抚平心绪的温暖纽带。

从红色旋律中赓续信仰,到诗词美育里播撒芬芳,从非遗山歌的青春传唱到乐舞疗愈的温情互动,团队以“音乐+”服务模式为纽带,通过音乐深度链接红色文化、古诗词文化、非遗文化和大健康文化,为土坪村文旅振兴注入新活力。实践尾声,团队在土坪标志性景点唱响《花开中国》,融入土坪村自然人文风貌和实践成果录制音乐MV,进行主流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的多维推广,以乐载道、以乐传美。

土坪村村支书廖朝霞表示:“这是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多元艺术实践,为土坪的乡村美育普及、文化宣传推广与文旅产业振兴注入了蓬勃生机。土坪需要这样的力量,更期盼大家年年都来,一同续写乡村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本次实践活动,既是湖南女子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实践育人建设的延伸与拓展,同时也是“校-地-村”联动育人的有效探索,既展现土坪文化振兴的新姿,更藏着“乡村兴则国家兴”的深意。愿土坪如花绽放,青春与乡土共赴新程。

作者:伍宸艺 罗迎春(通讯员)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姜南茜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体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