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彭军:30年收藏30万册纸质文献 让收藏爱好变成文化活动
◇罗正坤
在繁华长沙都市的喧嚣中,位于长沙市政府附近长沙世贸希尔顿酒店二十楼,有这样一位收藏家,用三十年的执着与热爱,为长沙文化领域打造了一座熠熠生辉的宝库。他就是彭军,长沙市藏湘知纸质文化博物馆创办人、馆长。
近日,我与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报刊收藏家段艳文、著名文化学者黄守愚有幸与彭军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探寻他收藏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珍贵藏品为长沙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从热爱出发,开启三十年收藏之路
出身于望城区靖港古镇的彭军,早年考入湖南交通学院。而他与收藏的缘分,始于1980年,一本小小的连环画,谁也没料到,会成为了他收藏之路的起点。
那时的他,年仅11岁,在没有太多娱乐方式的年代,小人书却成为了他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在他心中种下了收藏的种子。“我收藏的目的,一方面是喜欢,更多的是怀旧,随着年龄增长和工作经历,我越发觉得书承载着中国的文脉和文化,很有味道。”彭军回忆道。
为了收集心仪的藏品,彭军不惜走遍全国各地,只要去外地,总能带回一捆捆的书。最“疯狂”的时候,他20天内便花光了45万元现金。从最初坐拥奇珍,享受独有的自我陶醉,到后来与藏友共赏,观摩鉴别,互通有无,彭军的收藏之路越走越宽,藏品也越来越丰富。
如今,他的博物馆馆藏30余万册纸质文献,涵盖善本古籍5000册、新文学与新学术书籍3万册、教科书5万册、连环画5万册、艺术画册6万册、海报及名人字画4万件、红色革命文献史料7万余份。
赋予藏品生命力,让收藏成为文化活动
在彭军看来,单纯的收集物品不能体现收藏的价值,只有了解藏品背后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和科学、文化、历史意义,并且让收集行为变成文化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收藏。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和妻子莫群芳创办了藏湘知纸质文化博物馆,将个人藏品与大众分享,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纸质文化的魅力。
他的博物馆设有展览厅和公共阅读区,展览厅不定期举办红色文化展、教科书展、名家画展等不同类型的主题展,以公益的形式对大众开放。公共阅读区则让读者可以阅读部分藏品,一起读书、藏书、研书、论书。
同时,博物馆还打造了艺术家会客厅,开辟市民文化讲堂,推出各类艺术和文藏展览,成为城市文化沟通、传承与创新交流的平台式窗口。在这里,人们可以回望中华民族文化本源,思考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助力长沙文化发展,打造城市心灵空间彭军的收藏活动,为长沙文化领域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丰富了长沙的文化资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宝库。
以收藏的教科书为例,这里有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中国教科书,涉及木刻本、铅印本、石印本等多种版本,似乎就可以写出一部近现代的教科书史。 其次,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博物馆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大家在这里交流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许多珍贵文献走出博物馆,走进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长沙市图书馆等,通过参展等活动,面向更多的读者,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到这些藏品的魅力。
此外,彭军还希望把博物馆打造成共享式的文化场馆,不仅是文化权益的共享,还有经营权限的共享。他表示,这个场馆虽然是自己创办,但其真正的主人应该是这座城市,如何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城市的心灵空间,需要集众智、合众力。
回顾三十年的收藏历程,彭军感慨万千。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纸质文化收藏领域,不断丰富藏品资源,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为长沙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相信在彭军的努力下,藏湘知纸质文化博物馆将继续绽放光彩,成为长沙文化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滋养和心灵触动。
一审:徐晚晴
二审:胥扬
三审:张千帆
责编:梁墨源
来源:湘阴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