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1907-1997),湖南省湘乡县人,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一期,与陈赓、左权等名将同窗。1925年他曾经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后因“中山舰事件”脱党,但始终与共产党人保持友好关系。
宋希濂资料图
1930年,宋希濂赴日学习军事,归国后历任87师261旅旅长,驻防南京期间目睹日军挑衅,曾率部支持“一·二八”淞沪抗战的19路军,展现抗日决心。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宋希濂率36师星夜驰援上海。他亲率106旅强渡蕴藻浜,突袭日军侧翼,粉碎其中央突破计划;20日深夜又指挥216团攻占汇山码头,迫使日军败退军舰,此役歼敌逾万,他也因此获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及美国自由勋章。《纽约时报》盛赞其“用鲜血写下英勇之一页”,36师也因此与87、88师并称“三大德械主力师”。
宋希濂(中)在淞沪前线研究作战计划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宋希濂率71军36师在河南固始富金山阻击日军第10师团。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36师以“钉子战术”死守阵地十昼夜,毙伤敌军近万,自身伤亡殆尽(战前1.5万人仅存800人)。此战延缓日军攻势,为武汉布防争取宝贵时间,宋希濂获颁华胄荣誉奖章。
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宋希濂率36师急赴怒江惠通桥,全歼渡江日军,粉碎其打通西南国际通道的图谋。1944年参与滇西反攻,指挥部队攻克龙陵、芒市等要地,歼灭日军第56师团主力。
宋希濂不仅个人投身抗战,更动员家族共御外侮。其胞兄宋尚鲁、堂弟宋雷初等8位亲属投身战场,其中冷培基(妹夫)在杭州空战中殉国。长媳冷兰琴的兄弟冷培元、冷培澍分别作为空军和飞虎队成员击落多架日机,家族抗战事迹堪称“满门忠烈”。
宋希濂(三排右一)与周恩来、陈赓、张治中等人合影
1949年,宋希濂任国民党军十四兵团中将司令,同年在四川峨边县被俘,1959年获特赦,1980年移居美国。他先后任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1997年宋将军病逝,临终前留下“台湾回归祖国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归葬长沙唐人陵园。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颁给宋希濂抗日战争胜利60年纪念章,以表彰他对抗日民族战争所作出的贡献。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