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女子学院: 高校智慧赋能侗寨振兴
湖南教育发布 • 高教
2025-07-08 11:16:33

在历经沧桑的百年侗族鼓楼下,“锹阳计划”团队师生正熟练地操作着专业设备,对梁柱上精美的鱼鳞纹雕刻进行扫描。“这些纹样宛如侗族的无字史书,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记忆。”7月6日,湖南女子学院旅游与航空管理学院“锹阳计划”团队来到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木脚村开启为期十天的乡村振兴实践。

深描侗寨基因:科技唤醒非遗记忆

在木脚村,队长蔡佳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向围观的村民展示平板电脑里逐渐生成的三维建模图,并介绍:“我们将为全村建立起首个‘非遗基因库’,待到后续开发完成,游客们只需轻轻扫码,就能沉浸式聆听这些纹样背后波澜壮阔的迁徙故事。”

此次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双轨调研法”。文化深挖组的成员们先后走访了2位德高望重的非遗传承人,详细记录下侗锦“通经断纬”织造技法、芦笙制作古老口诀等濒临失传的珍贵技艺;资源测绘组则操控无人机,对整个村落进行全景扫描,精准标注出村里风格独特的吊脚楼群和3条生态溪谷步道。“这些海量数据将成为日后文旅开发的‘数字底图’,为后续建设筑牢根基。”指导老师黄帆博士表示:“我们还正在尝试将侗族大歌的多声部乐谱转化为沉浸式VR剧本,让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在科技的助力下重焕生机。”

支教破壁:播撒非遗传承种子

“把侗锦上的云纹画出来吧!”在村小的支教课堂上,团队成员们巧妙地利用“你画我猜”游戏,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启蒙之旅。当9岁的侗族小姑娘吴水妹用稚嫩的小手,握着蜡笔绘出母亲织机上常见的菱形纹时,志愿者们迅速在平板上将其创作生成动态织锦动画,瞬间引得教室里传来孩子们一阵阵惊叹声与欢笑声。

团队在兴趣破冰阶段,精心设计“盲盒抽侗饰”游戏,让孩子们在充满惊喜的过程中认识本土文化符号;技能植入环节,AR涂色书摇身一变,成为互动性极强的教材,使传统纹样“活”起来;而在种子孵化阶段,选拔出6名侗族学童参与旅游导览词录制工作。“我们录制完成的童声解说将无缝接入智慧导览系统,”蔡佳展示着刚刚剪辑完成的《侗寨童游记》,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日后游客们只需扫描古树上的二维码,就能聆听到孩子们用纯真童声讲述当年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感人故事。”

振兴落地:青春方案绘就产业蓝图

在村委会议室里举行的方案论证会上,团队提出的“三层活化策略”一经展示,便在参会人员中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文化层面,精心策划“侗歌生态走廊”,创新开发夜间行歌坐月体验项目,让游客深度感受侗族文化魅力;产业层上,积极开展村民直播培训,教授他们通过镜头展示侗锦制作过程,并搭建起“深山匠人”电商平台,为特色手工艺品打开销路;人才层面,着手建立“民宿管家”认证体系,开展民宿运营管理人才培训,10名当地妇女踊跃参加培训课程。

本次“芙蓉学子 乡村振兴”公益计划暑期实践团队,大胆创新,首次将非遗基因解码、数字传播前沿技术与传统村落规划有机结合,为民族地区量身定制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振兴模板,未来有望在更广袤的乡村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李秦晋 蔡佳 万庆 欧阳林英(通讯员)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彭汝平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体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