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邱瑾
近日,《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正式出台,这一地方性法规的颁布不仅填补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制度空白,更彰显了湖南教育从"分数至上"向"全人培养"的深刻转变。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湖南此举无疑为全国树立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标杆。条例中关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专业师资配备、家校协同机制等具体规定,既回应了社会关切,又体现了教育治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应有的温度与担当。
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工程。湖南条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要求每两周不少于1个课时的专门课程,这一刚性规定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在长沙某中学的心理健康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情绪管理,通过团体游戏培养社交能力,这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远比枯燥的说教更能触及心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一项研究表明,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其情绪稳定性比未接受者高出37%,人际冲突减少近一半。湖南的做法正是抓住了这一基础性工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心理基石。
专业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保障。条例明确要求高校师范专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小学按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这一规定直击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可用"的痛点。在衡阳市某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通过建立"心灵信箱"和定期团体辅导,及时发现并干预了多起潜在心理危机。反观一些地区因缺乏专业教师,心理健康课沦为自习或主科占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湖南通过制度设计确保"专业人做专业事",这种对专业性的尊重与坚持,正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核心所在。
家校协同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闭环。条例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要求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这一设计打破了"校热家冷"的困局。岳阳某中学通过"家长心理课堂"和亲子沟通工作坊,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使家庭成为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家校协同良好的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降低近30%。湖南将家庭教育纳入法治轨道,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场域的全覆盖,这种系统思维值得称道。
社会联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力支撑。条例鼓励医疗机构、社区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在郴州,由湘南学院心理学系、市精神病医院和学校共建的"林邑心理护航联盟",依托当地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已为数百名学生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专业帮助。联盟还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开展"心灵伙伴"结对帮扶活动。这种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社会资源的做法,极大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当学校不再孤军奋战,当全社会都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者,我们离"人人心理健康"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
《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的出台,不仅是一项制度创新,更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重塑。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滋养心灵;学校的使命不仅是培养考生,更是培育完整的人。在升学压力不减、社会竞争加剧的今天,湖南以立法形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撑腰",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教育远见与人文关怀。期待这一"湖南样本"能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让更多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让教育回归其"育人"的本质。毕竟,只有当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都得到妥善呵护,我们民族的未来才能真正充满希望。
责编:方卉
来源:桂阳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