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据报道,我国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其中青少年和儿童占比最大。为守护未成年人的安全,请家长、老师们务必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帮助孩子掌握防溺水知识,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不同年龄段孩子溺水高发场景
4岁以下: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比如室内的水缸、浴盆、水桶,甚至脸盆等;
5-9岁:户外水渠、池塘和小型水库等;
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主要为池塘、江河湖海、大型水库等。
注意
工地临时积水坑、公园景观池等看似安全的区域,也会造成儿童溺亡事故的发生!



溺水常见的认识误区!
许多溺水悲剧的发生,源于人们存在的认知误区。这些错误观念,必须及时纠正!
溺水发生时孩子会拼命拍水或大声呼救?
发生溺水时,口鼻呛了水,可能已经无法发声和呼吸,不一定能拼命拍水或大喊,甚至可能是呈“直立式”或“低头漂浮”状态。
会游泳就不会发生溺水?
游泳过程中呛水、抽筋、过度疲劳,或者在野外水域被水草缠住腿脚,遇到水中漩涡、暗河,以及遭遇风浪等,都会导致溺水。
戴着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就不会发生溺水?
充气游泳圈和戏水玩具都不是专业的救生装备,只是帮助人暂时浮在水面的辅助工具。当水流发生变化,充气游泳圈和戏水玩具在水的推动下很可能突然发生翻转,或是漏气,甚至孩子自己没有抓住等,都有可能发生溺水。
有救生员就不会发生溺水?
根据国际救生协会标准,一名救生员理论监控范围为 250㎡水域,难以时刻关注到每个人的动态。家长不能因有救生员在场就放松警惕。
会游泳就能下水救人?
水中救人是一项专业性工作,需要强健的体力、良好的水性和专业的训练,普通人贸然下水很容易发生体力不支、四肢痉挛,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或者由于缺乏经验,被溺水者抓住手脚沉入水底。

溺水时如何自救?

保持镇静
尽量保持冷静,不将手举过头顶,不拼命挣扎,放松全身,去除重物,呈仰漂状态,节省体力等待救援。

仰泳露鼻
屏住呼吸,头向后仰,面部向上,使口鼻露出水面,防止呛水。

深吸浅呼
呼吸时注意吸气要深、呼气要浅,双手和双腿有规律地拂水,如遇漂浮物一定要抓紧,同时向周围求救。遇人营救,积极配合,切勿惊慌抓抱救援者。

遇到溺水者如何施救?

呼叫求援
发现有人溺水,要大声呼叫,尽量呼喊更多人来帮助,同时拨打110报警,并联系120急救人员,并清晰准确地描述事发位置。

工具救援
使用长竹竿(保持3米以上安全距离)、救生圈、绳索等延伸物施救,不要直接跳下水或手拉手施救,避免造成连环溺水。

岸上施救
寻找救生圈、木板、竹竿、树枝等抛向溺水者,救人时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确保自身安全。

专业等待
没有专业的救援技巧千万不可贸然下水。救援人员到达后,配合开展心肺复苏等专业急救措施,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生命只有一次,安全重于泰山!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将防溺水知识牢记于心,用科学和责任为孩子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责编:李艳菊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