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党史故事⑭ | 受到毛泽东主席11次亲切接见的全国人大代表康菊英
新衡山 • 党史·衡山
2021-04-29 08:27:27

康菊英:命运不曾厚待,她却厚待人民

康菊英,一位从童养媳成长起来的全国劳动模范。她的一生是一部感人的无私奉献史。

1952年5月,康菊英率先成立衡山县第一个常年农业生产互助组。照片为互助组全体组员,前排左二为康菊英


1922年4月,她出生在衡山县横岳乡(今店门镇)祝融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时,父亲被军阀抓去当挑夫,一年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7岁时,唯一的哥哥和两个妹妹相继夭亡;8岁妈妈改嫁,无奈下,她只得到舅父家当童养媳。


婆家7口人,租佃地主8亩多田,向地主交完租后,余下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全靠她和丈夫上山砍柴或打零工补贴,勉强糊口。那一年大旱,婆家炊烟全断,他们只得以草根、树皮、仙粉泥填肚。后来,母亲饿死,婆婆病亡,丈夫被国民党抓去当兵。菊英便和男人们一样下地干活……她虽是劳动的好把式,能吃苦耐劳,却只能与饥饿为伴。


1949年10月,衡山县得到解放。中旬,中共衡山县委工作组来到她家,教她识字,向她讲解革命道理。她的思想和性格都变了:她不再沉默,不再怯懦;她走上讲台,控诉自己的血泪史。


次年9月,康菊英因抗灾度荒表现突出,被选为省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1年4月,康菊英找来4户邻居,建起了衡山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临时变工组,翻开了衡山县互助合作历史的第一页。


1952年春,康菊英带头发动6户贫农和4户中农组成衡山县第一个常年农业生产互助组,她任组长。全组共有水田107亩,男女劳力16人,牛5头,犁12架。组里实行“土地私有,个体经营;长年互助,统一排工;耕牛农具,按价评分;死分活记,年底结清”的一套办法。秋收以后,互助组平均亩产531斤,比单干时增产4成。这就吸引了其他个体户,纷纷要求成立互助组。


1952年秋,康菊英互助组被评为省特等模范互助组,她本人评为省特等劳模。9月,她又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作为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受邀到北京在怀仁堂接受毛主席的宴请,并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第三届国庆节观礼。


1953年1月,康菊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于1953年3月8日建起了全省第一个农业社——康菊英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湖南日报》还发表了《祝贺衡山县第一社的诞生》。这年全社117亩水田,比互助组时多收7500斤,比当时全乡最好的互助组产量高9%,比最好的单干户高28%,每个劳力分稻谷1800斤。

195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对女社长康菊英的报道书籍封面









责编:唐有权

来源:衡山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专题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