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桂阳美 | 昭金魏家古戏台:古韵焕新颜
新桂阳 • 民生
2025-06-12 10:54:35

新桂阳6月12日讯(记者 李勇 张珂荣)在龙潭街道昭金村,一座承载着湘南文化与湘军历史的古建筑——魏家公祠古戏台,经历了一场“浴火重生”的修复工程。这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面临损毁风险。近日,记者走进昭金魏家,探寻这座古戏台背后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新生。  

魏家村,古称“溪里魏家”,是晚清时期湘军将领魏喻义的故里。村中子弟追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村内至今保留数十栋明清古建筑,青砖铺地、雕梁画栋,其中就有魏喻义的官厅。

“修(族)谱的时候,(魏喻义)都到外面打仗,曾国藩特别为我们魏家修族谱的时候作了一部序,赞扬我们魏家,当时将军有三四十个,六品以上。魏将军回来以后,村里青石路、老房子什么的,还有这个石狮子,都是在他的带领下(搞好的),我们这个魏氏宗祠也在他的发动启动下才搞起的,我们这里还有‘忠孝廉节’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等于是我们魏家的家训。”村民魏震亿介绍道。

魏喻义的传奇经历,不仅是魏家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更为古村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魏氏宗祠内的古戏台,不仅见证了村落的历史变迁,更是承载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台始建于清代,占地宏大,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湘南民居与军事寨堡特色,戏台前的石狮、飞檐翘角的藻井,以及保存完好的木雕构件,为研究清代建筑艺术与湘昆戏曲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据记载,戏台曾为村民祭祀、节庆演出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我们这个戏台啊,在我小时候那会,跟起我爸爸我阿姨经常到这里来看戏,好像也好热闹,村里和隔壁村的人都到这来看(戏),我们这里桂阳就喊小调咯,像什么秋良砍柴、蠢子卖纱,好多人来看,蛮热闹。”村民魏八保说。

魏家古戏台保护修缮工程历时半年,于去年12月份完工。因年代久远,戏台存在瓦片脱落、木构霉烂、白蚁侵蚀等问题。为此,工程团队采用“最小干预”原则,仅替换严重损毁的构件,保留原有青砖地面,确保文物历史信息完整。针对白蚁隐患,则专项开展综合治理,从结构加固到虫害防治,步步为营。

“桂阳古戏台有45个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持原有建筑的特色下,运用现代的技术对古戏台进行维修,使古戏台焕发出昔日风采。”县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彭红梅说。

此次修缮不仅是对建筑的修复,更是对文化血脉的延续。魏家公祠古戏台作为湘昆戏曲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藻井结构曾为演出提供天然扩音效果。省文物局在批复中强调,修缮后需“明确功能与开放方式”,推动其成为地方戏曲展演、非遗传承的公共空间。县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表示,未来计划将戏台与当地文旅融合,举办湘昆戏曲节、非遗技艺展等活动,并面向学生开设传统文化研学课程,让古建筑“活”起来。

县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彭红梅表示,“桂阳的古戏台除宗祠戏台外,还有圩场戏台、路边戏台以及会馆戏台等,种类多样,各具特色。宗祠古戏台的修复对文化的传承以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魏家古戏台的修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从湘军铁马金戈的历史烟云,到今日工匠挥汗如雨的匠心坚守,这座古建筑正以新的姿态,续写着湘南大地的文化篇章。当戏台再次响起湘昆的婉转唱腔,回荡的不仅是戏曲韵律,更是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明赞歌。

责编:方卉

来源:桂阳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都说桂阳美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