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融媒5月29日讯(记者 梁焕鑫 实习记者 黄家睿)端午临近,临资江畔的湘滨镇粽香四溢。
5月27日,清晨6点,复兴围村的年年福食品厂里灯火通明,氤氲的蒸汽中,58岁的张艳红指尖翻飞,青翠的粽叶卷成形,填入浸泡好糯米、油亮的新鲜肉,再用麻线缠绕打结,转眼间,一枚棱角分明的四角粽便落入竹筐。
“每天包1000多个,手指头都磨出茧子喽!”她笑着指了指旁边的竹筐,堆成小山的粽子下午将发往全国。
车间负责人王大姐擦了擦额头的汗笑道:"订单从四月份排到现在,特别是最近,需求量翻了几倍,每天加班加点还是供不应求!"
走进年年福的作坊,时光仿佛倒流三十年:木盆里浸泡着粽叶,竹匾上晾晒着当季新糯米,墙角的柴火灶咕嘟作响。创始人胡军华抓起一把糯米细细摩挲:“咱们的米要泡足48小时,肉馅用当天采买的新鲜猪肋条,连捆粽的麻绳都得煮过三遍去毛刺。”
在机械化生产普及的今天,胡军华始终坚持“老手艺”,三十年如一日守着“三不原则”——不改祖传配方、不减工序、不省时间。
“机器包粽子1分钟能出30个,但我们从建厂就立下规矩:只做手工粽。”胡军华说,多年来,这家从街边小作坊起步的企业,以“慢工出细活”的执着,制作的包子、糕点、粽子等各类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采访当天,笔者看到不少私家车、货车从外地赶来,其中不乏年轻消费者。据悉,企业今年创新推出的低糖杂粮粽、绿豆鲜肉粽等新品,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以“减盐不减鲜”的健康理念俘获更多人心。
“吃了十多年他们家的粽子,每到这个季节就想念这口纯粹的味道。”端午期间,这里不仅产出美味,更带动周边50多名农户就业。54岁的张大爷边修剪粽叶边说:"在这儿剥叶论斤计酬,三个月能挣够孙子整年学费。"
粽叶沙沙作响,灶火哔剥跳动。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年年福用多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只做好产品”的企业哲学。当现代化厂房与古老手艺和谐共生,当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这颗掌心大小的粽子,正裹着传统文化的温度,飘向千家万户的端午餐桌。
责编:黄家睿
来源:湘阴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