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25岁的黄爱为争取劳工权益血染长街,生命定格在"大牺牲,大成功"的呐喊中。如今,常德武陵区29岁的女子民兵全艳君接过信仰火炬,用迷彩青春守护沅水安澜。跨越百年沧桑,同样炽热的初心如何在两代青年间激荡?现在为您讲述。
这里是湖南常德,五月的晨风轻拂过千年古城。今天,我全艳君,武陵女子民兵的一员,和战友们一起带着对青春意义的追问,走进了黄爱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
刚踏入馆内,肃穆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墙上的老照片、展柜里的遗物,似乎都在低声诉说着往昔。我的目光被一张年轻坚毅的面庞吸引——那便是黄爱烈士,您的眼神中透着无畏与坚定,好似在向我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百年前,您以青春之躯扛起工人解放的大旗。放弃优渥的求学机会,深入工厂车间,与工友同吃同住。创办夜校,主编刊物,用文字唤醒蒙昧。面对屠刀,您高呼“既从事劳动运动,即不畏死”将25岁的生命化作刺破黑暗的利剑。当您用生命点燃反抗剥削的火炬,青春的意义便在觉醒与抗争中淬炼成钢。
如今,我的青春里没有硝烟,却有新的使命——穿梭在校园、社区、车间,把“半条被子”的温暖,“断肠明志”的悲壮,“改革破冰”的勇气,讲给更多人听。我也尝试用笔尖写出自己的红色感悟,去宣传像您这样为家国大义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有人说“原来历史不是课本里的铅字,是同龄人用生命写成的诗”。这让我更加确信:您的精神需要代代表达。
有人问:和平年代,民兵的青春价值何在?我总想起您写在《劳工周刊》上的话:“中国的工人们呀,我们赶紧联合成劳动组合呀!”如今的我们,正以另外一种方式联合——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宣讲政策,在防汛救灾演练的堤坝上传递沙袋,在国防教育的课堂上科普知识。当无人机掠过麦田测绘灾情,当应急通信设备在演练中精准组网,我们新时代的青春热血,一样能在守护家国的阵地上沸腾。
黄爱烈士,芦荻山乡的稻田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您播下的精神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您长眠的湘江两岸,稻浪千重,机械轰鸣。您守护的劳工群体,早已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人间,终如您所愿——劳动者挺直脊梁,奋斗者皆有荣光。
今天,我以民兵之名承诺:您用青春铸就的信仰,我们会用青春传承。当宣讲台上的话筒接过百年前的呐喊,当训练场上的口号呼应历史的惊雷,这便是两代青年人最动人的对话——您用生命换黎明,我以青春守初心。
作者:郑孟容 袁尧 郭旭 郭慧炯
责编:郑孟容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