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转发!公安部最新公布
新邵东 • 邵东新闻
2025-05-07 10:00:04

​公安部公布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近年来,公安部聚焦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组织开展“云剑”“断卡”“断流”“拔钉”和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一系列打击行动,统筹推进打防管控建各项措施,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当前,诈骗分子一方面想方设法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另一方面不断翻新诈骗方式和手法,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据统计,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等10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4%,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和造成损失最多的诈骗类型,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最大,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发案量明显上升,已位居第三位。

刷单返利类诈骗

刷单返利类诈骗持续演变,常与网络博彩、网络色情等非法活动勾连,形成复杂的复合型诈骗模式。诈骗分子通过各类社交平台、短视频APP等精准推送诱人广告,以“轻松兼职,日赚千元”“观看特定内容,高额返现”等噱头吸引目标人群。当受害人上钩后,先安排一些简关注公众号、点赞视频等简单任务,快速兑现佣金,让受害人放松警惕。接着,诱导受害人下载特制的刷单APP,声称有更丰厚的任务,且充值越多、返利越高。随着任务深入,诈骗分子会以“系统故障”“任务超时”“操作失误需解冻资金”等借口,不断要求受害人追加转账,直至其钱财耗尽。

典型案例一:广东广州的大学生林某,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一则兼职刷单广告,称每单返利15%-30%。林某心动不已,添加了广告中的客服微信。客服先让林某关注几个公众号,很快林某就收到了10元返利。随后,客服引导林某下载刷单APP,并告知完成一系列高金额刷单任务,可获得高额回报。林某按要求陆续投入500元、1000元、3000元,均成功提现并获得返利。尝到甜头的林某,在客服怂恿下,将自己积攒的学费和生活费共5万元全部投入一单大额任务中。之后,客服却称林某操作失误,账户被冻结,需再充值5万元解冻资金才能提现。林某四处借钱转账后,发现客服已失联,APP也无法登录,最终损失惨重。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诈骗分子紧跟投资热点,利用社交媒体、金融论坛、直播平台等大肆宣扬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如虚拟货币、海外基金、新兴科技股等。他们精心打造专业的“投资专家”“理财顾问”人设,通过直播讲解、一对一咨询、组建内部投资群等方式,分享所谓的投资秘籍和成功案例,逐渐获取受害人信任。先引导受害人在虚假平台小额试水,初期给予一定盈利,让受害人误以为找到财富密码。随后,以“项目即将爆发”“独家内幕消息”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加大投入。当受害人准备提现时,诈骗分子便以平台维护、资金冻结、缴纳税费等借口拖延,甚至要求受害人继续追加投资,最终卷款跑路。

典型案例二:浙江杭州的李先生,在某金融论坛看到一篇关于虚拟货币投资的热门帖子,按照帖子中的指引加入了一个投资交流群。群里“导师”每天分享虚拟货币走势分析,还展示一些群成员高额盈利的截图。李先生在“导师”推荐下,下载了一个虚拟货币交易APP,并投入1万元进行尝试,几天后账户显示盈利2000元。李先生信心大增,在“导师”建议下,先后追加投资80万元。当李先生想将资金提现时,却发现APP无法登录,联系“导师”和群管理员均无回应,才意识到被骗。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人们追求实惠、便捷的心理,在各类社交群组、二手交易平台、自建网站等发布极具吸引力的虚假购物信息,如超低价名牌商品、稀缺商品、限时免费领取等,同时也提供一些看似专业实则非法的特殊服务广告,如黑客服务、特殊证件办理等。一旦与受害人建立联系,便以平台故障、私下交易更优惠等理由,绕过正规交易流程,要求受害人直接转账付款。收款后,又以商品被海关扣押需缴纳关税、服务需要额外手续费等为由,继续骗取钱财,得手后迅速消失。

典型案例三:北京的张女士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售卖限量版的名牌包包,价格仅为专柜的三分之一。张女士与卖家沟通后,卖家称因急于回笼资金,可先付定金,到货后再付尾款。张女士转账5000元定金后,卖家又说包包在运输途中被海关扣押,需要缴纳8000元关税才能放行。张女士犹豫再三后转账,可此后卖家却以各种理由拖延发货,最后直接将其拉黑,张女士不仅没收到包包,还损失了1.3万元。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大量获取网购用户信息,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客服。他们以商品质量问题、快递丢失、订单异常需退款理赔等为由联系受害人,话术逼真,甚至能准确说出受害人的购买信息,增加可信度。接着,引导受害人添加微信、QQ等社交账号,发送虚假的理赔链接或二维码,诱导受害人下载伪装成正规软件的APP,通过屏幕共享等方式,获取受害人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进而盗刷资金或诱导受害人自行转账汇款。

典型案例四:山东济南的王女士接到自称某知名电商平台客服的电话,称其购买的化妆品检测出有害物质,需召回并给予三倍赔偿。对方准确说出王女士的购买时间、商品名称等信息,王女士信以为真。按照“客服”要求,王女士添加了对方微信,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下载了一个名为“XX电商理赔”的APP。在APP内,“客服”通过屏幕共享,指导王女士进行操作。期间,“客服”以验证银行卡余额为由,让王女士输入银行卡密码和收到的验证码。随后,王女士收到银行短信,显示卡内5万元被转走,此时她才意识到被骗。

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搜索引擎、短信、社交媒体等投放“低息贷款”“秒到账”“无抵押免担保” 等极具诱惑性的广告。当受害人点击链接或回拨电话咨询时,诈骗分子便冒充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各种理由诱导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在APP上,要求受害人填写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资料,随后以银行卡号填写错误、贷款需激活、缴纳手续费或保证金等借口,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更有甚者,以“刷流水提升信用额度”为由,骗取受害人银行卡及密码,直接转移资金。

典型案例五:福建厦门的个体商户赵先生因生意周转急需资金,在网上搜索贷款信息时,看到一家声称可快速放款的小额贷款公司广告。赵先生点击链接下载了该公司推荐的贷款APP,并填写了个人信息和贷款需求。很快,APP显示贷款申请通过,但需要缴纳3000元手续费才能提现。赵先生想着贷款金额较大,手续费也能接受,便转账3000元。之后,客服又告知赵先生银行卡号填写错误,贷款资金被冻结,需缴纳1万元解冻金。赵先生为了能尽快拿到贷款,再次转账。然而,转账后不仅贷款未到账,客服也联系不上,赵先生共损失1.3万元。

虚假征信类诈骗

随着个人征信重要性日益凸显,诈骗分子盯上了人们对征信问题的关注。他们冒充银行、金融监管部门或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客服,致电受害人,称其在过往使用信用卡、网贷等过程中产生不良征信记录,如不及时消除,将影响贷款、购房、出行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接着,以帮助受害人消除不良征信为由,诱导受害人在多个网络贷款平台借款,并将款项转至其指定账户,美其名曰“资金验证”“冲正流水”。受害人因担心征信受损,往往会听从诈骗分子指挥,最终钱财被骗走,还背负一身债务。

典型案例六:湖南长沙的刘女士接到自称是某银行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刘女士在几年前申请的一笔信用卡分期业务,因还款逾期产生了不良征信记录,如不处理,将影响其今后的房贷申请。刘女士十分着急,询问如何解决。“客服”称可帮其申请特殊通道消除记录,但需要刘女士先在一些正规网贷平台贷款,将资金转到指定账户进行“信用修复验证”。刘女士为了保住征信,先后在多个网贷平台借款共计10万元,并全部转账至“客服”指定账户。转账后,刘女士再次联系“客服”时,发现电话已无法接通,意识到自己被骗。

冒充领导熟人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工作群等渠道,收集受害人领导、熟人的头像、姓名等信息,精心伪装成他们的社交账号。先通过关心问候等方式与受害人拉近关系,获取信任。随后,以紧急事务需要资金周转、帮忙代付某项费用等为由,要求受害人转账。为增强欺骗性,还会发送伪造的转账截图,显示已向受害人账户转账,但因银行系统延迟未到账,催促受害人尽快帮忙转账。由于对“领导”“熟人”的信任,受害人往往未仔细核实身份,匆忙转账,导致钱财被骗。

典型案例七:广西南宁的陈女士在工作群里收到“领导”的好友申请,头像和名字与领导一模一样。通过好友验证后,“领导”询问陈女士工作情况,还对其工作表现表示肯定。随后,“领导”称自己正在谈一个重要项目,需要立即给合作方转账一笔保证金,但自己不方便操作,让陈女士帮忙。“领导”还发送了一张转账给陈女士的截图,显示50万元已转出,只是银行系统延迟,钱还未到账。陈女士看到截图,又想到“领导”之前的关心,没有多想,便向“领导”提供的账户转账40万元。转账后,陈女士打电话向领导确认,才发现被骗。

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诈骗

诈骗分子深谙人们对法律权威的敬畏心理,冒充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联系受害人。他们编造各种严重违法犯罪情节,如涉嫌洗钱、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语气严肃,态度强硬,让受害人陷入恐慌。同时,向受害人发送伪造的逮捕令、通缉令、法律文书等,进一步增强可信度。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并严格保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情况。随后,以资金清查、安全账户等借口,诱骗受害人将全部资金转移至其指定的“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八:江西南昌的周女士在家中接到一个自称是市公安局刑警队民警的电话,对方称周女士的身份信息被冒用,涉及一起重大洗钱案件,要求其配合调查。随后,对方通过视频通话向周女士展示了带有其照片和个人信息的“逮捕令”。周女士惊慌失措,按照“民警”要求,下载了一款会议软件进行屏幕共享。“民警”在了解周女士银行卡资金情况后,称其需将资金转移至指定的“安全账户”以证明清白。周女士在慌乱中,将自己及家人银行卡内共计80万元全部转账至“安全账户”。转账完成后,周女士意识到不对劲,联系警方核实,才发现上当受骗。

网络婚恋、交友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婚恋交友平台精心打造虚假身份,使用帅气或美丽的照片,编造高学历、高收入、良好家庭背景等虚假人设,广泛撒网寻找目标。与受害人建立联系后,通过甜言蜜语、嘘寒问暖等方式,快速培养感情,获取信任。随着关系升温,便以各种理由编造悲惨遭遇或紧急情况,如家人突发重病、生意失败急需资金周转等,向受害人索要钱财。他们善于把握受害人心理,根据其经济状况不断调整索要金额,直至受害人察觉被骗。

典型案例九:湖北武汉的胡女士在某婚恋平台结识了自称是企业高管的李先生。李先生形象气质佳,谈吐优雅,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交往一段时间后,李先生称自己的公司遇到资金困难,急需一笔钱周转,否则公司将面临破产。胡女士心疼男友,先后转账50万元给李先生。之后,李先生又以母亲生病住院需要高额手术费为由,向胡女士索要30万元。胡女士虽有疑虑,但在李先生的软磨硬泡下,还是转账了。然而,当胡女士提出见面一起去看望李先生母亲时,李先生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最后失联,胡女士才发现自己被骗了80万元。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

随着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此类诈骗日益猖獗。诈骗分子在游戏内世界频道、游戏论坛、社交平台游戏群组等发布买卖游戏账号、道具、点卡的虚假信息,或打着免费赠送、低价抽奖等幌子吸引游戏玩家。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以游戏平台交易手续费高、私下交易更便捷等理由,诱导受害人绕过正规平台进行交易。当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要么以账号冻结、交易异常等借口,要求受害人支付解冻费、保证金等继续诈骗;要么直接拉黑受害人,消失无踪。

典型案例十:重庆的游戏玩家小杨在某热门网络游戏的交流群里看到有人出售高级游戏账号,价格比官方平台便宜很多。小杨与卖家联系后,卖家称自己着急用钱,可先付一半定金,收到账号后再付尾款。小杨转账3000元定金后,卖家却称账号被平台冻结,需要小杨支付5000元解冻金,才能将账号和定金一并退还。小杨为了拿到心仪的账号,又转账5000元。然而,转账后卖家再次提出新的要求,小杨感觉不对劲,要求退款,卖家却直接将其拉黑,小杨共损失8000元。

责编:彭月娥

来源:全民防骗局微信公众号

专题全民反诈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