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数字化密码
新新宁 • 牢记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
2025-03-31 18:58:26

以“小切口”观全局:当非遗遇见“数字基因”

在连州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座谈会上,“数字化保护”被频频提及——这座拥有61项各级非遗项目的岭南古城,正尝试将千年民俗、传统技艺等“文化基因”编码入库,构建非遗数据库。这一举措看似微小,却折射出传统文化保护的新思路:从“抢救式留存”转向“创造性激活”。当“铜奔马”玩偶因丑萌走红、“山海经神兽”借文创破圈时,非遗的数字化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一场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双向奔赴”的革新。  

从“活态传承”到“流量密码”:文旅融合的破局之道

连州的经验颇具启发性: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年均举办40余场活动,吸引游客超150万人次,文旅创收破亿。这印证了一个趋势——非遗保护已跳出“博物馆橱窗”,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正如故宫手办、敦煌动画让文物“开口说话”,非遗的活化利用同样需要“场景再造”。无论是“连州千年民俗巡演”打造省级品牌,还是春晚“青绿舞”引发国风热潮,传统文化正通过跨界融合,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符号。  

青年力量:在“守”与“创”中寻找平衡点

叶嘉莹曾感慨:“传统诗歌的灵魂未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非遗保护。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的场景,与连州推动“非遗进校园”的行动形成呼应。青年一代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创新表达的探索者。从三星堆文物衍生的舞蹈《金面》,到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只此青绿》,年轻人用当代审美重构传统美学,让非遗从“老手艺”变身“新潮流”。这种“守正创新”,恰如《大学》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未来展望:构建文化保护的“生态系统”

非遗保护不应是单点突破,而需系统性布局。连州计划填补传统医药、游艺等门类空白,正是对文化生态完整性的追求;而华为以“鸿蒙”“北斗”命名科技成果,则展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创新的精神滋养。未来,需进一步打通“保护—研究—传播—应用”链条,让非遗数据库不仅是存档工具,更成为创意产业的灵感源泉,使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真正“火起来”。   

保护非遗,本质是守护文明的“源代码”。从连州的数字化实践到年轻人的创新表达,传统文化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复兴。正如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演绎中国式浪漫,我们期待更多文化基因被解码、重组,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这不仅是传承的使命,更是时代赋予的机遇。 

作者:江雨红

责编:黄渝液

一审:冷洁

二审:林愉杰

三审:文武

来源:新宁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专题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