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里的“治理之声”
在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田间地头,“书记喊话”的“土味儿方言”正通过应急广播传遍村庄。村支书用方言解读惠农政策、提醒防火防汛,甚至调解邻里纠纷,让原本冷冰冰的政策条文变成村民耳边的家常话。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却精准击中了基层治理的痛点: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如何真正“接地气”?靖州用“方言广播”打通了政策与群众的情感隔阂,既解决了留守老人信息接收难的问题,又通过“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文明现象”潜移默化重塑乡风文明。这种“听得懂、记得住”的传播方式,恰如《诗经》所言“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在乡土社会中激发出独特的治理效能。
从“屋场会”到“积分卡”的自治实验
湖南溆浦的“屋场会”与洞口县的“六零积分制”,展现了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的转型。在溆浦,村民围坐农家院共商《村规民约》,将矛盾化解在“板凳对话”中;在洞口,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行动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物资或村级项目资金,让“村里事”变成“家家事”。这种“以奖代管”的模式,巧妙地将基层治理与群众利益挂钩,正如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提出的“自主治理理论”,通过设计激励相容的机制,激活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数据显示,洞口县推行积分制后,信访总量下降超30%,印证了“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逻辑。
减负赋能下的“治理加速度”
2024年以来,湖南多地基层干部的手机悄然“瘦身”——长沙安沙镇村干部的微信工作群从十几个缩减至两个,政务App强制打卡功能全面取消。这场“指尖减负”行动释放的不仅是存储空间,更是治理效能:村干部从“报表员”回归“办事员”,腾出精力谋划产业项目。例如,安沙镇借力减负红利,成功落地3.1亿元的建材城项目,实现“老街保护”与“经济盘活”双赢。这种转变呼应了《半月谈》记者在湖南十村的观察:当基层干部不再疲于应付“痕迹管理”,便能将更多智慧投入乡村振兴的“实战场”。
技术赋能与人文温度的平衡术
长沙芙蓉区龙马社区的“夜话三部曲”与春华镇的“网格微治理”,展现了技术工具与人性化服务的融合之道。龙马社区通过“网格排查—夜话协商—多元共治”模式,一周内拆除78处违建,终结了居民“扛煤气罐上楼”的历史;春华镇则借助“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组级事务线上打卡与线下协商并行,既提升效率又保留乡土人情。这种“数字+人文”的双轮驱动,避免了技术理性对治理温度的侵蚀,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治理创新必须扎根于这种文化土壤。
治理创新的“湖南样本”启示
从靖州的“大喇叭”到洞口的“积分卡”,湖南基层治理的微创新实践揭示了一条核心逻辑:有效的治理不是“高台教化”,而是“润物无声”。它需要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生活话语,将行政指令转化为利益共识,将技术工具转化为情感纽带。当“书记喊话”与“屋场夜谈”成为常态,当“指尖减负”催生“脚下生风”,基层治理便真正实现了从“管理”到“共治”、从“疲于应付”到“轻装上阵”的蜕变。这种转变,恰如湘江之水,既承载千年文脉,又激荡时代新声。
作者:江雨红
责编:黄渝液
一审:冷洁
二审:林愉杰
三审:文武
来源:新宁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