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撂荒地治理是绕不开的必答题。2022年,扎根土地近30年的种粮大户胡国祥来到水东镇,凭借执着的态度和坚强的决心,用勤劳的双手开荒啃荒,种粮保粮。三年间,他将800余亩荒地变良田,把撂荒地变成“致富田”,成功“唤醒”耕地资源新活力。
在水东镇旺田村,胡国祥正在田里查看大棚的搭建情况。轰鸣的机械声中,占地4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骨架已初具雏形,工人们正在大棚内铺设土壤。
种粮大户胡国祥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加紧搭建育秧大棚,预计再过两天即可全部完工。他提到,当前农村劳动力以老龄化为主, 若要推动农业实现规模化、高效化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机械化生产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
然而,谁能想到,眼前这片平整的土地在几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荒地。今年50岁的胡国祥,已经与农业打了30年交道。从小对农业充满情怀的他,热衷于研究农业知识,并掌握了相关技术。2022年,在水东镇的招商引资下,胡国祥从宜章来到临武,在政府牵头下与村委签订合同,承包了2000余亩土地,开始进行抛荒治理工作。
胡国祥告诉记者,在抛荒治理方面,政府给予了免租期政策,同时每亩地还能享受到几百元的补贴,这些措施有效减轻了他们的生产压力。然而,由于荒地撂荒时间过长,总面积涉及6个村委11个点,地势凹凸不平,杂草野树甚至比人还高,田埂、水渠、机耕路等都需要重新修建,这对胡国祥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治理抛荒地的难度很大,每亩地的治理成本要600至700元。作业时常常需要六七十人同时参与,还要动用四到五台挖掘机和四台犁田机,这给机械设备带来了极大的损耗。”胡国祥说。
就这样,胡国祥组织垦荒队伍,配备了多台挖机和犁田机,日夜奋战在垦荒一线,平时20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翻耕,在荒地上要花一个多小时。虽然困难重重,但这位与土地打了30年交道的“老把式”有着自己的算法:政府每亩补助300元,免租三年,乡亲们盼着复耕——这事能成!为了支持胡国祥的开荒路,当地政府积极为他争取机耕道、修水渠等相关项目的资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年间,胡国祥先后开荒890余亩,修建了旺田村、小城村、柳坪村等村水渠6000余米,机耕道5600米,带动周边100余名农户就业。
水东镇副镇长蒋鹏涛介绍,通过开展抛荒地治理工作,原本零散的田地和荒地得以重新开发利用。这一举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就业,还有效提升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在推进抛荒治理工作的同时,2023年到2024年,胡国祥还协助政府完成了830余亩的耕地恢复工作。如今,一片片荒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为了提高耕作效率,胡国祥先后引进了犁田机、收割机和插秧机。他因地制宜,规模化种植了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在临武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指导下,胡国祥实施统防统治、一喷多促等先进技术,玉米大豆亩产达到500公斤,双季稻亩产从2023年的600斤提升到了2024年的800斤。去年,胡国祥承包的土地上的农作物产值达到了260万元。
“中国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对农业怀有深厚的情感,如果有机会获得优质的土地资源,我将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同时提升农业服务,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发展。”胡国祥说道。


作者:雷婉婷 黄玲艳
责编:黄玲艳
一审:唐芳
二审:李艳玲
三审:唐薇
来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版权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陆“龙源临武”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