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征文 |【寻“味”中国年】飘香的年味
古韵洪江 • 社会新闻
2025-02-01 13:39:49

随着岁月的流逝与年龄的增长,许多的人与事,在现实或记忆中都已消失。

但每到年关,家乡那香香甜甜、能扯很长很长的白丝糯糍粑,却总是首先浮现在脑海里。

打小时候开始,在我的印象中,过年的感觉,好像就是三件事:打糍粑、磨豆腐、杀年猪。而打糍粑是最具年味代表性的事物。几十年的回味,都是飘在白丝糯糍粑的香味里。

俗话说:“腊月八,打糍粑”。打糍粑是雪峰山这一方山水的传统习俗,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但我家乡的糍粑,真不同于其他地方,是非常值得炫耀与傲骄的,正如人们所夸赞的,我家乡的白丝糯糍粑——白如玉、软如棉,香喷喷、甜丝丝,不然,怎么会成为明清时皇室的贡品?相传胡耀邦总书记品尝到白丝糯糍粑的美味后,也啧啧称赞不已。

可以说,家乡的糍粑,是经受住了历史与现实长久的考验,而成为了地理标志产品。

家乡的糍粑之所以名扬天下,是与它的稻谷品种分不开的。不晓得是什么原因,被称之“白丝糯”的糯谷,就只在家乡那片土地上栽种,才能保持其品质,一如“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或许家乡那条小溪是溆水河的发源地,只滋润这方起始地,让珍珠般圆润晶莹透亮的白丝糯种,只适种于这条长约七公里、被称之为“合田垅”的雪峰山腹地。说来也怪,这儿也曾经是袁隆平最早圈定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只有用这块地方生产出来的白丝糯谷碾制成的糍粑,才有“白如玉、软如棉、拉如丝”的效果,食之柔中带韧,软嫩可口,甜甜津津,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儿时,我就对回老家打糍粑有了很深的印象,也非常熟悉整个打糍粑的过程,但最让人回忆的是吃糯米团和捏糍粑的感受。经大火蒸熟的糯米起灶了,顿时,闻到糯米饭散发出的清香,大家都馋得流口水,也不怕烫手,便急不可待地从甑钵里抓了一团糯米饭,两手倒腾着,将糯米饭揉捏成一小圆球,送到嘴边,顿时,一股迷人的清香便从鼻腔钻入,香透了五脏六腑,那种五官享受,美得不可言说。而品尝刚打好的糍粑,又是另一番体验,那刚刚打好的糯米糍粑,手感柔软,晶莹剔透,拿在手上,任你揉捏,要它成什么形状都行。尤其是将它拉成丝,可尽你手臂长短,收放柔韧自如。若是将它送进口中,反复咀嚼,软滑甜津,回味渐浓,珍贵得轻易不忍咽下。

儿时的这种回忆,与胎气一般,刻在脑海里,生生不息。

在我的记忆中,凡过年期间,探亲访友,家家户户都会用一碗甜酒煮糍粑接待你,当你捧碗喝下去,会觉得暖到心窝、甜到骨髓。那种亲情般的甜蜜,沁人心肺。

还有几次对家乡白丝糯米糍粑的深刻印象,是长至少年,随全家下放回老家的那几年。

那时正值“文革”后期,农村的生产遇到挫折,生活有些艰难。加上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粮食远不够供应。每每过年打糍粑,就让我们更加期盼。那时,最让饥饿的胃满足的,是白菜煮糍粑。一大锅水中,白菜漂浮上面,沉在水底的糍粑数量有限,但糯米糍粑柔韧性强,捞到碗里,总有些丝丝滑滑、糯糯绵绵的。大人们告诉我:糯米糍粑耐饥饿,比红薯饭或稀粥强。一口喝下去,嘴里没有了食物,但巴唧巴唧的,仍在回味那糍粑的香甜。可惜那时的糯米糍粑很金贵,轻易不当主食,所以,吃白菜煮糍粑,竟感觉到越吃越饿。

回首过去艰难的岁月,没有人愿意饥饿与劳累不堪,只有说与不说的区别。

记得有一年,抓革命促生产,上级领导要求开门红,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大年初二我们就冒着风雪,为植树造林垦荒山。中午休息时,在冰天雪地的野外生火,大家将自带的糍粑放在火上,不停地翻烤,让糍粑两面都烤得焦黄焦黄的,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时,用手将烤焦的糍粑一小片一小片掰着吃,舍不得大口吞咽,尽量延长这人间美味的享受时间。那时候感觉到这糯米糍粑比任何山珍海味都要珍贵,至今想来回甘无穷。

即使是痛苦的回忆,添些甜料,生活就多了些甜味儿。

后来我读大学了,每年寒假返校时,与同学们分享家乡最好的美食,就是白丝糯米糍粑。但受条件限制,怎么食用则成了大问题。我就发明了一种吃法:将糯米糍粑切成纸薄的片状,然后就像泡方便面那样,用开水泡。泡软后,那糯糯甜甜的味道更浓了。也真奇怪,只有家乡的糍粑能用这种方式吃,其他地方的糍粑则切不成片,也泡不软。

参加工作后,有时起床晚了,要赶去上班,早餐图省事,不再或煎或煮或烤糍粑,用碗盛一个糍粑,放在微波炉里加热1分半钟左右,看到糍粑“壮猪(意思是鼓起一个大包)”了,打开微波炉,“卟滋”一声,鼓起的大包就瘪下去了,糍粑的香气便满屋子溢出,放些豆腐乳在上面,就是一顿省时省心的快餐。

常言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既然能出丝丝糯糯的糍粑,也能出美女,姑娘们个个容颜亮丽、红桃花色,润滑脂白;一张口说话,也像白丝糯米糍粑似的,甜甜糯糯的,张弛自如。进城市后,遇到说话甜甜糯糯的美女,不用猜,就知道是我老乡。

2018年以后,家乡的白丝糯米糍粑,一跃成为老家乡村振兴的带头产业,红红火火发展起来了。今年元旦后,应镇党委向书记邀请,我回乡参加第三届白丝糯糍粑美食节。亲身感受到了乡亲们发展特色产品的激情与干劲。在这次载歌载舞的盛会上,四村八里的乡亲们都蜂拥而至。看到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丝毫不逊于赶庙会。由白丝糯米糍粑作为地理标志产品打头阵,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衍生了豆腐乳、甜酒、酸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多达几十家(种)产品,上千吨。看到这些产品走出了雪峰山,远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我感到非常惊讶,也非常欣慰。或许是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品尝了这一美食后,成了忠实的拥趸者。一如我远在北京的妻姐一家,最记念的是龙潭白丝糯米糍粑。姐夫其实有糖尿病,但白丝糯米糍粑却是他的最爱。

沉思在流逝的岁月里,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温情是最久远的回味。而在我的味觉里,有一种固定的导向:糍粑的香味愈多,感觉到的年味就愈浓。虽然后来我离开了家乡,但家乡这片田野的生活,常常带给我无限的回味!生活逻辑告诉我:时空最远的回忆,却是离情感最近的地方!泯灭不了的回味,才是生活最大的浮力!

生活其实不是诗,但我们可以活出诗的意境来。这句话用在家乡的年味上,是恰如其分的。

责编:李秋红

来源:怀化新闻网

专题洪江古商城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