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探寻春联里的年味与传统
龙源临武 • 要闻
2025-01-22 14:48:41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不仅是家家户户过年不可或缺的“年货”,更是普通百姓对新年的美好期许与诚挚祝福,每一副春联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市作协副主席、县文史研究会负责人周坚韧与众多书法爱好者纷纷走进乡镇、社区、企业,为群众挥毫泼墨,书写并赠送春联。手写春联因其能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而深受大家的喜爱与欢迎。

市作协副主席、县文史研究会负责人周坚韧介绍说,春联属于对联的一种,具有喜庆、吉祥的特点,其功能为表达祝福之意。通常情况下,对联的字数一般为七个字、九个字或者十一个字,并且要根据大门的大小来选定字数。

春联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当时人们在大门上悬挂写有神荼和郁垒名字的桃符,以祈求家宅安宁。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诗句,则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然而,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年轻人对于如何区分上下联感到困惑。

省书法协会会员胡思鹏告诉记者,对联通常分为上联与下联。区分上下联一般是看最后一个字的声调,仄声(三声、四声)为上联,平声(一声、二声)为下联。像“旺”字为第四声,属于仄声;而“兴”字是一声,属于平声。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对联遵循仄起平收的原则。另外,古人书写习惯是从右往左,基于此,人们在张贴对联时就习惯将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

在城关市场的春联批发店内,王双喜已经经营店铺近40年。每年,他的店铺都能销售上万副春联。从顾客的脸上,他能直观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迁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所以对联尺寸也越来越大。

对于舜峰镇贝溪村村民陈兵一家来说,贴春联是过年必有的仪式感。陈兵负责贴春联,而老父亲则在一旁协助。春联一旦贴好,便不可随意撕下或调整位置。近年来,陈兵接过了父辈香芋种植的接力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80亩,今年更是喜获丰收。在传承传统年俗的同时,他也时刻铭记父亲的教诲。

“通常,在腊月二十八到除夕之间,或者立春前后会张贴春联,时间以上午9点到12点为宜,这样的寓意是‘春到福到’。小时候,我们会把米熬制成浆当作胶水用来贴对联。具体的张贴顺序是先贴左右联,接着贴横批,而且横批必须水平地贴在门楣上,最后再贴福字。老一辈人常说‘先立门户,后定福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先打好基础,然后再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如此一来,福气和财富才会来到身边。”舜峰镇贝溪村的村民陈兵这样说道。

如今,春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出现了多种款式以满足不同需求。纸质春联红底金字,传承着中国人对新年的热情;布质春联推陈出新,立体的锦鲤生动有趣;磁吸春联则方便张贴与取下,美观环保且不留痕迹。尽管形式多变,但春联所承载的美好祝愿与内涵始终如一。

编后语

春联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追求,贴春联的过程也是家庭团聚、情感交流的时刻。精心挑选、细致张贴,在欢声笑语中传递着彼此的关爱和祝福。

作者:何城基 邓圣立

责编:黄玲艳

一审:唐芳

二审:李艳玲

三审:唐薇

来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2025网络中国节

专题巳巳如意欢乐年

版权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陆“龙源临武”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