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大山馈赠 品美味蕨根
龙源临武 • 要闻
2025-01-15 14:58:08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武水镇太和村有一道来自大山的食材——蕨根。从蕨根中提取淀粉,可以做成糍粑、汤圆等各式各样种类丰富的美食,蕨根是大自然的馈赠,制作技艺更凝聚着人们智慧的结晶,悠悠岁月里,当地制作蕨根粉的传统已经流传了上百年。

冬季,当山上的蕨类植物枯萎之时,便是挖蕨根的最佳季节。很多村民都会拿着锄头麻袋,上山采挖蕨根。73岁的卢冬强是一把挖蕨根的好手,尽管已经上了年纪,但他凭借对蕨根生长环境的熟悉,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村民卢冬强表示,蕨根通常生长于高山且阳光充沛之处,而黄泥与沙混合的土质最为适宜其生长。在有水源、不会干燥的地方,蕨粉的产量会更高一些。就在今年,他挖掘蕨根的次数已经多达20次了。

采挖回来的蕨根需要经过多次清洗,卢冬强和妻子默契配合,细心刷洗每一根蕨根,去除杂质。

清洗干净的蕨根表皮乌黑发亮,带有一股清香,将他们放入石臼,用木槌反复敲打捣碎。

“通常情况下,处理一池蕨根需要敲打半个小时至五十分钟。要把蕨根锤烂、粉碎,直至化为如同米糠般细细的状态,并且达到粘手的程度为止。”人工捣碎的过程是一个力气活,虽然辛苦,但卢冬强一直坚持最原始的手工制作方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蕨根中营养成分不流失。

为了提取蕨根中的淀粉,夫妻俩将捣碎好的蕨根倒进自制的筛网,用水反复的搅拌冲洗,使蕨根中的淀粉充分溶解,细小的网格留住泥沙,流入桶内的就是淀粉浆水。

如此反复,历经三天时间的过滤、沉淀,蕨根粉渐渐凝聚成型,颜色也越发雪白,工序虽然简单,但却十分繁琐。

罗国凤向记者介绍,蕨根粉的制作过程中,需要反复对蕨根粉进行冲洗,直至确保粉中不再混有沙子为止。而且每次清洗后的沉淀环节,要花费24个小时的时间。从挖掘蕨根开始,一直到最终制成蕨根粉成品,整个过程总共需要三到四天的时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沉淀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去扰动它,不然已经沉淀下去的粉就会翻上来,从而影响蕨根粉的质量。

将蕨根粉放在太阳下晾晒,水分蒸发后便成粉末状,雪白的蕨根粉带着阳光的味道,十分诱人。

卢冬强表示,100斤蕨根能够制作出11斤蕨粉。今年的天气比较干燥,雨水稀少,这种情况下蕨粉的产量会高一些。他已经从事蕨根粉制作工作将近40年了,预计今年的收入在1.2万元上下。

蕨根粉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含有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在太和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蕨根粉的传统。村民们坚守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将其制作成做成蕨根糍粑、汤圆等各式各样丰富的小吃。这些美食不仅是大家挚爱的美食,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武水镇太和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唐兵介绍说,太和村委始终传承着蕨根粉制作的传统。太和村背靠大山,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阳光雨露充足且无污染,正是蕨根生长的理想之地。先辈们一直沿用传统工艺制作蕨根粉,从而充分保留了蕨根所含的药物成分和营养物质的价值。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蕨根粉从过去的小吃变成了原生态绿色食品,曾经的乡野美食已经走出大山,走向市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目前,太和村委大概有一两百户村民参与到这个产业当中。每户的产量从五六十斤到一两百斤都有所不同,这能够给村民带来数千到一万块钱不等的收入。现在蕨根粉的售价是一斤在60到70元的范围浮动。到目前为止,已经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销售出了一部分蕨根粉,并且目前的市场反响还不错。下一步,我们打算把这个小产业发展壮大,进行深加工。在此也诚挚地欢迎大家前来我们太和村开展投资考察工作。”唐兵表示。

编后语

勤劳的人们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如今,蕨根粉不仅仅是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还给村民带去一定的经济收入,也期待当地的蕨根粉产业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黄玲艳 雷婉婷

责编:唐芳

一审:唐芳

二审:李艳玲

三审:唐薇

来源:临武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持续推进“六大新行动” 全面实施“七大攻坚”

专题乡村振兴进行时

版权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陆“龙源临武”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