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雨湖人】江麓集团李涛:淬炼青春 强国有我
最爱大雨湖 • 部门单位
2024-10-22 15:08:47

雨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涛 王泽芬)我叫李涛,中共党员,目前是中国兵器江麓集团的一名青年技术员。

我的兵工梦起源于高中时期看过的一部名字为《横空出世》的电影,其中一个情节让我记忆犹新。寂静的荒漠,读秒的声音轻轻响起——5、4、3、2、1,起爆!巨大的蘑菇云升腾而起,太阳般的光辉照亮了整个罗布泊,一群科研人员欢呼着从山坡上一拥而下。“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这句台词便在我心中埋下科技强国的种子,也点燃了我的兵工梦。

大学时,我怀着对国防事业的热爱,投报中北大学武器系统和发射工程专业。在校园里,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为将来投身国防事业做准备。2011年,我如愿以偿地加入江麓集团产品研究院,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工人。

初入职场,面对复杂的装甲车辆技术和严格的质量要求,我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每天早到晚归,利用所有可能的时间钻研技术资料,向经验丰富的师傅、同事请教。在这过程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有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解决问题的智慧。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研制任务,从最基础的零件加工到复杂的系统集成,每一次的升级,都是我向技术深处探索的一步,我希望逐渐提高自己的技能,不断追求技术上的精进,能够在公司装备制造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研试验是我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作为装甲车辆研制的重要环节,每辆车都要经过上千小时的"跑车"试验。13年来,我始终坚守在试验第一线,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战。

通往成功的路总是布满荆棘,但勇敢的人总是义无反顾。在某型装备专项试验过程中,为了抢在极寒气候窗口期高质量完成试验,我们试验团队在短暂的春节团聚后,争分夺秒随装备向我国的最北部极寒地进发。这里的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而漫长,最低气温曾达到-53℃,极端的气候条件为装备可靠性测试提供了绝佳条件。装备车上的每个部件需在极寒条件下进行24小时、48小时甚至更久的“挨冻测试”。

在寒区试验工作中,公司为大家配备了防寒服、手套、雪地靴等防寒物资,但有时候也需要轻装徒手上阵。比如清晨测试前,我们要用胶带把传感器贴到陆上传动轴上,由于传动轴布置在动力舱,在狭小的空间里,我们不得不脱掉厚重的棉衣。渐渐地,最后两块胶布因低温失去黏性,只能将胶布紧紧地放在手里捂热。我们戴着手套有时不好操作管路、线束,这时就只能徒手,确保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伴随装备发出的“怒吼”,股股白烟喷涌而出,成功启动的装备疾驰在林间雪道上,在试车员的操作下进行连续数小时的行驶试验。试验结束,大家眉毛上结起厚厚的霜,眼睫毛也快冻上了,这段日子里,我们从早到晚忙不停,只为采集到第一手试验数据。

极寒地试验刚结束,团队没有休息,直接奔赴沿海某地进行海上试验。刚刚忍受了凛冽刺骨、滴水成冰的寒冷,又面临滴汗如雨、炙热难耐的酷热,让我们感受着冰火两重天。

最让我难忘的是某次海上试验。海上试验风急浪高、气候多变,装甲车在风浪中剧烈摇晃是常态。我与队员吃完午饭后立马和车上驾驶员及保障人员换车,继续做海上试验。到达指定位置后,风浪剧烈地摇晃着装甲车,试验舱室狭小的空间更加剧了队员们的晕船反应。为保证每天7小时的海上试验任务,队员们强忍不适,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各项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关键时刻来临,风力再次升级,一时间暴雨如注,海浪一浪高过一浪,最终在完成承担的试验任务后,将车安全驶回岸边,我们爬出驾驶舱后吐的连胆汁都出来了。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我的工作,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每一分努力都在为国防装备的安全保驾护航。

而试验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背后的付出常常难以想象。今年6月下旬,我承担某装备高航速技术攻关任务,要从结构原理和使用操作进行全流程分析。在酷暑的天气下、滚滚的热浪中,我带领团队抢时间、挖潜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12项改进措施,啃下一块又一块的"硬骨头"。经过近50天的攻坚克难,实现了装备水上航速突破,同时取得了5项有效攻关成果,不仅解决了当前的问题,还为今后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看着大家因高温炙烤引起的一次次“蜕皮”,就像是一次次蜕变,让我们更加坚韧,更加执着。这次攻关经历让我内心愈发充实,让我更加坚定创新的信念,也敦促我不断前行,携梦远方。

奔袭辗转的试验保障工作虽苦,却是我宝贵的财富。在这条逐梦国防的道路上,我的经历只是新时代兵工青年的小小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和服务强军胜战贡献更多的力量。让我们一起,以青春之名,书写强国之梦。

作者:李涛  王泽芬

责编:易阳思

来源:江麓集团

专题专栏丨出彩雨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