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书记校长说 | 邵阳学院党委书记宁立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
湖南教育发布 • 专题
2024-09-10 15:31:08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

三尺讲台铸师魂,满园桃李吐芬芳。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热烈庆祝第40个教师节,表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教师和离退休老教师、老同志致以节日的问候,向获得表彰的优秀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孙文兵、匡泓锦、刘思宇、唐丽军四位老师分别作了精彩发言,分享了他们在邵阳学院学习、工作中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真切感受和教书育人的深切感悟,让我们倍受感动、倍受启发、倍受鼓舞。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邵阳学院因师而立、缘师而兴、依师而荣。建校66年来,一代又一代邵院人,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潜心教书育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满腔热忱和辛勤汗水书写出一部部献身教育、报效祖国的壮美华章!今天受到表彰的教师就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对教师职业的执着和热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平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做出了令人敬佩的贡献,拥有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是我们的骄傲,更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希望所在!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第一次概括了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明确提出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要求。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赓续传承。师者之所以受到敬重,就在于他们学识渊博、品行高洁、为人师表。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启蒙者,是文明薪火相传的接续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与创造者。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更是教师崇高价值追求和崭新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做立德树人大先生的内在要求。教育家是教师队伍中视教育如生命、以教育为职业的最优秀群体,其教育实践各有不同,精神追求、精神境界、精神风貌却有高度共性。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精神共性的精准表述和生动刻写,标志着新时代教师精神高地、价值高地和道德高地的最高刻度,是做立德树人大先生的核心要义。当前,我校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培育一大批立德树人大先生。所谓立德树人大先生,就是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自觉肩负育人使命,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引领者和示范者。下面,我着重围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这一主题谈五点体会和意见。

一、报国有我,增强做立德树人大先生的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教师的初心使命。这是增强做立德树人大先生使命感的首要前提,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做立德树人大先生,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中增强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发展战略纷纷调整,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强烈需求,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希望广大教师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要求,站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扎根邵院,培育一批批适应党和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人才不断、优势不减、潜力十足,让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成为邵院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二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新部署中增强使命感。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整体性思考愈发深入。希望广大教师深刻学习领会党的最新战略部署,精准把握科技发展对教育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领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整体推进中的责任担当,自觉将“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中,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立足“四个服务”,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育人使命,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三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格局中增强使命感。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引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经过充分调研,谋定而后动,制定出台了新“三三六”发展战略,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目前,学校正处在更名、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等“第一步走”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而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就是说,迫切需要每个教师都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始终紧密团结在学校党委的周围,真正同学校党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践行学校新“三三六”发展战略的磅礴力量,如期实现学校的美好愿景。

二、站位高远,提高做立德树人大先生的政治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政治素质作为教师的第一素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就必须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思想上才能坚定不移,意志上才会坚韧不拔,行动上才能持之以恒。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髓要义、主要内容、实践要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定不移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善于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深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熟练掌握科学育人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坚定理想信念。

做好老师,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不当“潜水员”“骑墙派”,杜绝“低级红”“高级黑”,更不能“唱反调”。要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作为必修课,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现理想信念与教书育人职业理想的完美统一。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当好“四个引路人”,做好“四个相统一”,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教育信仰,把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爱,融入自己的精神血脉,在献身教育、创新教育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厚植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家国情怀是植根于中国人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是中国人入脑入心、挥之不去的精神寄托与情感表达。作为教师,要将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提出的“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的“爱国三问”一代代传承下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情怀筑牢教育强国根基。要把家国情怀融入到乐教爱生的具体实践之中,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师生共同书写立志报国、甘于奉献的人生乐章。

三、铸魂强师,锤炼做立德树人大先生的道德操守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道德情操,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就必须为人师表,锤炼高尚的道德情操,遵循职业操守。

一是要爱岗敬业,爱校爱生。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打开学生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金钥匙,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我们要满怀信任和爱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健康成长成才。去年七一,我代表学校党委去慰问八十多岁高龄、有着六十多年党龄的曾泗友老师,老先生住在两室一厅的老家属楼,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整洁简单,看到我去,他很高兴也很激动,从眼镜盒里颤颤巍巍拿出一张早已写好字的纸,我原以为他会对我提个人诉求,没想到上面写着的是四条建议,一是学校要花大力气整治校内违规门店,净化校园环境,维护师生身心健康;二是要更加关心关爱学生,以生为本,教育学生校外兼职要注意安全,举办学生活动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纸条上个人诉求只字未提,每次回想起这个场面,我都难以抑制自己被深深打动的情绪。农林生态学院的罗熙老师,1999年突发视神经萎缩以来,深受严重眼疾困扰,但他依然放心不下学生,二十多年来一以贯之地坚守在自己钟爱的三尺讲台,为备好每一堂课,他总是口述教案,让妻子帮忙查阅资料,反复打磨,为每一位学生送上爱心大课,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指导一百余人成功考取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高校研究生,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多次在核心期刊发表,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我校还有一大批几十年扎根邵院、奉献邵院的老教师,希望老教师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推动青年教师成长;希望广大青年教师爱我邵院、向老教师学习,始终敬业、精业、勤业,以校为家、以教为业,用拳拳赤子之心书写大爱的人生。

二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金钱所惑,始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教师应有的高尚情操。我们要坚守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高洁的职业、纯粹的职业,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远离追名逐利的彷徨,不谋一己之得失,而忧事业之兴衰。理学院刘桃花老师,她博士毕业后,怀着对学校的深情厚谊,夫妻双双回到学校,安心教学,潜心育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精心指导学生,连续五年来指导学生荣获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国家一等奖等荣誉三十余项,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我校获金奖5项、银奖2项、铜奖5项,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打开获奖名册,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指导教师都是我校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青年兴,则国家强,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希望青年教师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恪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书写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美好人生。

三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我们要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坚决抵制损害党中央权威、国家利益的言行;模范遵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自觉捍卫教师职业尊严;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形象得体、言行雅正。近期,学校官微推出了文学院钱毅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再获优秀等级结题的文章后,就有毕业生留言评论道:“毕业多年,钱毅老师在上文献学的课堂上,全程全繁体字板书,专业能力非常强,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钱毅教授是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也是我校文学院院长,虽然担任了行政领导职务,但他一直坚持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岗位,特别注重备课和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把教学与科研作为教师成长的两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的邵阳学院第一批一流本科课程“古代汉语”,获批为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钱毅教授还主张在教研互动融合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通过探索实践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课题中来,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我们要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四、苦练内功,提升做立德树人大先生的专业素养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始终确保能力素质能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相适应。

一是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家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这为广大教师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躬耕教坛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和具体的方法。育人就是要与时俱进,遵循规律,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和认知特点,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实践,熟练掌握虚拟现实技术、AI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全面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着力推进创建省级重点马院工作,坚持“六个同步推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出特色,涌现出一批有时代感、吸引力强的思政精品课、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思政课品牌、有影响力的思政成果,也建设了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思政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禹红樱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她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思政课教学一线,立足不同专业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通过精准设计课程内容、分层分类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建构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模式,荣获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和“湖南省首届最美思政课教师”等荣誉称号。同时,还有一批优秀的辅导员,善用启发式教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我们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现学生长处,激发学生潜能,拓宽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信息化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更新速度加快,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我们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内化成一种生存状态,树立责任学习观、修身学习观、创新学习观、终身学习观,坚持把知识转化成智慧,把智慧转化成能力,把能力转化成创造,把创造转化成价值。要瞄准国家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要适时加入或组建研究团队开展集体攻关,强优势、补短板,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在集体研学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创造出更多更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文学院的胡克森老教授,北大毕业的老先生,虽然在2013年已经退休了,但他退休不退教,退休不退研,退休后他仍然耕耘在科研第一线,继续发挥文学院历史学研究领军人物的作用,做青年教师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在职期间胡老就成功斩获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退休后他依然孜孜不倦,苦心孤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同一科研领域,又成功获得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在还在积极准备申报下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今年,我校马张枫、聂俊飞和王凤等博士获得了3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他们有的不计个人得失,把全部博士引进费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科学研究当中;有的在获得了一个国家自科基金的基础上,依然孜孜不倦,追求科学研究高峰;有的从不计较待遇,不讲条件,不抱怨科研环境,毅然扎根自己喜爱的科研领域。最近,在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又有4项成果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殊荣,获奖数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唐宏伟教授团队和孙文兵教授分别荣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张俊霞教授团队荣获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余有贵教授团队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实现了三大奖项的全覆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一个个教师、一支支研究团队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努力拼搏的结果。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有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三要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取向,是以天下为己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于重要性而言,传道是第一位的;于目的性而言,传道是终极目标。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应该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弘道”为责任和使命。现在的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没有参加过艰难困苦的奋斗,人生阅历很有限,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很难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甚至可能会走偏方向。我们要聚焦“国之大者”、党之大计,坚定文化自信,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好、运用好其中蕴含的丰富精神资源,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文化浸润、感染、熏陶中有效吸引学生、塑造学生,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我校设计艺术学院“邵阳红”智助乡村青年创新团队,十年来,一批教师带着学生致力于挖掘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精髓,踏遍了邵阳市的每一个角落,探寻高沙土陶、蓝印花布、宝庆竹刻等非遗宝藏,将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实现了教育的深化和文化的传承,获得了“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多项荣誉。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四要强化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实践理念。

服务社会是高校五大职能之一,坚持知行合一、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主动从象牙之塔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研究社会问题。我校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的“青菽”团队,三十多年来,扎根传统豆制品产业研究与实践,转化科研成果,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将一粒豆子做出了十亿元产值,远赴云南、贵州等地开展豆制品技术帮扶,成功走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荣获了教育部第六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一大批老师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助力乡村振兴,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八次荣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我们要跳出“教书匠”的传统思维,树立“智囊团”的理念,以《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为指导,把握政策红利,将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五、尊师重教,营造做立德树人大先生的生态环境

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教师强,则学校强。邵阳学院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为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一)强化政治保证,切实增强教师认同感

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掌握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引导教师政治要强,深化教师对学校发展愿景、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的全面理解和广泛认同。

一是坚持强力推动。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成立学校“人才集聚”工程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大力营造教育家、大先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倡导教育家办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强化重点人才工程引领,突出教书育人导向,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交相融汇,提升教书育人质量。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教师队伍建设事项,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严格落实校领导联系党支部、高层次人才、民主党派及统战团体等制度,建立健全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增强教师情感,倾听教师呼声,汇聚教师力量,博采教师智慧,形成推动邵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强化党建引领。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引,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重点关注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积极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党的队伍。坚持党委第一议题学习制度、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把教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坚持党建带群建,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引领,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是涵养师德师风。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把教师“政治关”“师德关”,将师德师风“一票否决”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将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紧密结合,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让师德的种子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生根发芽。坚持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以坚定的决心和扎实的措施,引导教师自律自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树立优良教风学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二)强化平台支撑,切实增强教师成就感

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打造一批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实现平台支撑发展,发展成就事业。

一是坚持教学中心,拓展教学平台。

突出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资源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建设课堂教学平台,为教师们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他们的教学活动如鱼得水,让知识的传递超越时空的界限。建设智慧教学平台,以先进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教师教育实训中心为依托,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智慧教室,让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的变革中如虎添翼,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让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施展才华。注重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坚实的支撑,让实践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建优科研平台。

科研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不搞科研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要瞄准国家需要与地方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为教师搭好通往科学高峰的平台。全面建设现有国家级、省级等科研平台,全力争取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改善科研实验条件,为教师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把准科研方向,打破学院之间的壁垒,强化以“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为基础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创新团队;坚持项目赋能,在组织争取科研项目、成果奖励和成果转化中,打造科研团队。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让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实际奖励挂钩,激发教师的科研创新潜力。

三是坚持服务地方,丰富实践平台。

教育的力量在于与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学校将大力实施“开放融合”工程,搭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桥梁,瞄准湖南“4×4”和邵阳“3×3”现代化产业体系,列出清单、主动对接,助力教师走出书斋,迈向广阔的实践天地,创造转化一系列优秀科研成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打造校地合作平台,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邵阳市“十五五”规划编制,推进《邵阳市人民政府支持邵阳学院建设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落地,让地方政府的信息资源、经费支持与我校的人才、技术资源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师融入社会发展。打造校企合作平台,积极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的桥梁,联合攻关科研项目,推动学校的优质创新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

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实践平台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全面释放三者融合的放大效应、倍增效应、叠加效应,为教师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强化权益保障,切实增强教师获得感

进一步以绩效工资改革为龙头,深化改革评价、分配和人事聘任制度,切实提升教师的获得感,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待遇。

学校正在实施的绩效分配改革,其原则是“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心下移,统筹兼顾”;其路径是扩大二级单位分配自主权,以实际岗位和业绩为依据,确保教职工收入与自己的实际业绩和贡献相匹配;其目的是打破“大锅饭”,挤干水分,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收入分配制度,为那些积极肯干、奋发有为、业绩突出的人提供了进阶的空间,激发全体教职工干事创业活力;让过去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不复存在,让那些不担当、不作为的作风无处遁形,让那些真正做出贡献的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是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畅通教师晋升渠道。职称晋升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学校完善了职称评审制度,树立了突出水平、业绩、成果的鲜明职称评价导向。一方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以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的突出成果为标志,防止一般性成果叠加。另一方面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为那些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做突出贡献的教师提供破格优先推荐的机会,激励创新创造。同时,对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审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用好用活“职称”评价的指挥棒,破“五唯”,推动形成有利于教职工潜心教学、潜心科研、潜心社会服务的职称评审机制,促进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更加健全,职称结构更趋合理,营造有利于高水平人才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

三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提升人才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按需引才,千方百计集聚海内外人才,持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政策和待遇。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加强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做好“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

长,在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满足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人才跟踪服务管理机制,以强化服务为重点,从入职报到、个人职业规划、平台选择、配偶工作以及子女择校等方面,竭尽全力解决教师急难愁盼问题,确保每一位人才都能在邵院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

四是维护教师的惩戒权,营造宽松工作氛围。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纪律的守护者。坚决维护教师的惩戒权,进一步树立教师的权威,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学生,保障教师自信地履行教育的神圣职责。学校是教师合法权益的坚强后盾,确保教师在教育的征途上无后顾之忧。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精简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优化办事审批流程,为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能够专注主责主业,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尽情施展才华、释放潜能。

(四)强化文化引领,切实增强教师荣誉感

从校园文化上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增强教师的荣誉感,激励教师热心从教、安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一是厚植尊师重教文化。

不仅要涵养尊师的文化,更要提振师道尊严,让尊师重教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注重尊师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尊师活动,让尊师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举办好教师入职仪式、职工之家、庆祝教师节、生日祝福、重大节日慰问、光荣退休等尊师重教活动,打造邵院尊师重教品牌,浸润传承教育家精神,让每一位邵院人永远牢记“人民教师”是第一身份,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力争成为学子们心中的大先生。

二是健全荣誉表彰制度。

完善荣誉制度体系,将不遗余力地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让每一位教师的辛勤付出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将表彰奖励向一线奋斗的教师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隆重的表彰奖励,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

三是宣传优秀教师典型。

充分挖掘在平凡岗位上书写非凡故事的优秀教师,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讲好邵院优秀教师故事,让这些故事成为激励人心的乐章,让这些声音成为引领风尚的号角。树立起强国之师的正面形象,以榜样引领感召,让邵院人的“文化基因”在每一位师生心中生根发芽,让教育的力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五)强化人文关怀,切实增强教师幸福感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和美校园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在硬件保障、生活保障上下功夫,全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心无旁骛干事创业营造环境、提供保障,不断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一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校园。

完善网络设施建设,在校园内布局智能终端设备,建设数据中心,为各项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开发智慧教学系统,建设在线教学平台,推行智能教学工具,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帮助;构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教学、科研、教师、学生、行政等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监控系统建设,确保数据安全,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服务,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现代化的气息。

二是打造温馨舒适的美丽校园。

建设职工之家、校医院提质、教师食堂、运动场等项目设施;实施校园道路油化、五泉湖水治理等美化工程;推进校史馆等人文景观建设,创建自然美、人文美与艺术美协调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让温馨高雅的校园成为师生心灵的栖息地,成为梦想起航的港湾。

三是打造风清气正的和谐校园。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清廉校园建设,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到组织生活、校园文化中,让廉洁成为校园的底色,让正气成为校园的主旋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弘扬新风正气,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凝聚共识,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相尊重、美美与共的和美校园。

四要打造稳定有序的平安校园。

学校党委切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底线思维,以高水平安全确保学校高质量发展。在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学校拆除了6栋民房,清理了209家违规经营门店,完成了公有楼房安全检测与消防评估工作,解决了学校多年来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了校园安全隐患,校园整洁干净,成为了邵阳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队伍的强弱是学校兴衰的镜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学校党委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抓紧制定《邵阳学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深入持久、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的开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系列活动,让教育家精神大放异彩,让教师队伍精神风貌大放异彩,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成效大放异彩,让悠久厚重的邵院大放异彩!

同志们,老师们!知常明变者赢,上下同欲者胜。近年来,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耕耘下,学校获得了一系列殊荣与成果,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学校构建的新“三三六”发展战略,为我们描绘了美好蓝图。今年我们要全力做好更名“湖南理工科技学院”工作;2026年,我们要努力申报成功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我们力争升格“大学”;再经过10至15年的努力,我们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使命,一份责任。我们必须摒弃“躺平”心态,提神鼓劲,负重加压,敢于担当,凝心聚力,求新求变,追求卓越,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共同谱写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篇章,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邵院力量!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节日快乐!

谢谢大家!

责编:刘洋 编辑:邱梦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湖南高校学子:我们开学啦 !

专题开学季·书记校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