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衡阳保卫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记忆却从未停止。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记者来到重新修缮的位于中山南路的衡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回望这段浴血抗战的历史。


厚重的原木门,庄严凝重,门上采用鎏金大字写“衡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门两边是“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对联,抬头向上看,一副一层楼高的浅浮雕刻画着衡阳战士们英勇抗敌的激烈场景。
推门走入,破壁残垣、喋血子弹、飞机威慑,昏暗的环境里,通过声光电,记者仿佛穿越回1944,走进了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衡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总面积为530平方米,分为地上一层和地下一层。”项目相关负责人黄涛告诉记者,地上一层500平方米,分序厅、《血战四十七天》三个场景、第10军军部各室、城祭四部分,通过图文、浮雕、场景设计和实物陈列、多媒体互动等展陈形式,结合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呈现出原声、原景、原貌。
就着昏暗灯光,往下走入地下一层,这里布陈了电报室,在复原当时指挥部电报室场景的基础上,运用科技让市民游客通过游戏进入“闯关模式”或者“训练模式”,身历其境地感受“最后一电”前的惊心动魄。
旧址出口设在侧边的一条小巷,这条小巷如今被改造成“勿忘坪”。小巷南北墙被设计为重拾历史记忆的文化墙,南墙为起始端,以门的形式将原中央银行历史照片巧妙地嵌入其中,紧邻银行门的左侧墙面展示电报、军事武器等。
北墙有毛主席对衡阳保卫战的高度评价“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以及衡阳军民同仇敌忾、渔民协助江东守军过江、衡阳妇女参与救治第10军伤病员、衡阳民众修筑防御工事、民工火线抢救伤员等珍贵图文和新华日报《向衡阳守军致敬》等报道,鲜活呈现了1944年衡阳保卫战期间历史岁月和动人场景。


多年潜心研究衡阳保卫战历史的罗威最近慕名到新修缮的衡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看一看,和他一样,许多市民游客都对这里充满期待和敬意。罗威告诉记者,抗战老兵、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报务员卢庆贻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多次回忆到这个指挥部。
“1944年6月,第十军调入衡阳,不久后军部就迁到了中央银行,军指挥所设在后栋的地下室,有电话连线,可联系到各个师团。电台设在金库,一个很小的空间,大约两三米宽,钢筋混凝土结构。原本是按照防盗设计的,没想到用来防空,炸弹掉在金库上面也没事,炸不坏。金库前面则是一块坪,有一个院子。地面建筑有4层楼高,在楼顶用望眼镜可以看到敌人动向。”
卢庆贻作为电报员就在这里,经历了惊心动魄的47天,并拍发著名的“最后一电”:“此电恐为最后一电,来生再见”。
时过境迁,街道的面貌不复当年。多年前,衡阳地方史研究专家肖培曾带罗威特意到这附近走一走,致敬先辈的同时,也是让更多年轻人铭记历史。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罗威说,“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衡阳军民以英勇卫国、拼死杀敌的爱国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写下最悲壮的一页,吾辈当铭记。”
责编:段雨婧
来源:掌上衡阳客户端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