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刘显宜,1903年出生在湖南省耒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他参加了家乡的农民运动,被选为乡农协的副会长。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加了敖山庙伏击等战斗,然后跟着朱德的部队上了井冈山,被分配在28团迫击炮连当战士。两个月后,在井冈山上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显宜将军授衔照
黄洋界上的炮手
小时候,父亲曾给我们讲过黄洋界保卫战的故事。
那是1928年8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趁红军主力去了湘南,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了第二次“会剿”,其中有4个团进攻黄洋界。而守卫黄洋界的红军却只有2个连,总人数还不足150人。红军和赤卫队、爆破队及老百姓一起,做了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30日下午,在敌人以10倍于我的兵力发起猛攻的关键时刻,上级命令把刚修好的迫击炮抬上来,父亲就和战友们一起,用这门炮,朝敌阵地连放了仅有的三发炮弹。没想到,前两发是哑炮,但第3发正好击中敌人的指挥所。慌乱的敌人一听是钢炮的声音,而不是平常听的松树炮声音,就误以为红军主力打回来了,吓得连夜溃逃。
黄洋界的迫击炮
那时我还小,没见过迫击炮,以为打炮很神秘,就问:“爸,你还会打炮?”父亲说:“会呀,不会怎么能消灭敌人呢。”
曾亲身经历这场战斗的王耀南将军,把黄洋界上的这一炮,记录在《激战黄洋界》一文中。他写道:“刘显宜同志的迫击炮打得很好。他是湘南暴动的,炮打得非常准,一家伙就打到破屋前面敌人指挥所的那个山坡子上面。一炮打过去,把破屋的敌人打乱了……敌人开始撤退了。”
父亲给我们讲这场战斗时,就像讲他所经历的其他战斗一样,并没有刻意去讲他是怎么打的这一炮。我们也就当故事听。长大以后,我们才真正懂得这一炮有多重要。
毛主席在得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曾高兴地说:“这一仗保存了我们最后的根据地……”,并挥毫题诗《西江月·井冈山》,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光辉诗句,赞扬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图源:网络)
共产党员不干,谁干?
父亲在黄洋界保卫战时是一名炮手,可他后来的经历,并没有沿着炮兵这个方向发展,因为他转行了。
就在这场战斗后不久,一天,连党代表找父亲说:“连里的司务长跑了,决定让你当司务长”。父亲一听就急了,忙说:“我只读过两个月的私塾,没什么文化,怎么能做司务长呢?”在父亲的心里,司务长应是有文化的人来做,他是担心自己没文化干不好。可是,党代表却说了一句让父亲记了一辈子的话:“可你是个共产党员,你不干,谁干?”就这样,父亲二话没说就干起了司务长。
刘显宜司务长时制的私印
我现在还记得,说到这里,我看到父亲的眼睛发亮,目光直视前方,神情有些凝重,好像忘记了我的存在,还轻声重复着党代表的这句话。我想在他的脑海里,一定是重现了当年党代表和他说话的情景。听到这我就忍不住问:“爸爸,你那时炮打得那么好、那么准,连毛主席都写诗称赞,你为啥要当司务长搞后勤工作呀?”停了一会,我又说:“听说搞后勤工作进步慢,连立功都难。可你在井冈山上就打炮,要是一直干下去,几十年后你会成为我军的一名老炮兵,那多威风啊。”父亲听了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说,“哎—,可我是个共产党员啊,党章里不是写了嘛,个人服从组织”。这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在党需要时,父亲选择的是服从。凭着坚强的党性,父亲完成了一生中重要的转行。从此,他在后勤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干了一辈子。
聂荣臻司令的“一只手”
1937年11月7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成立,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把父亲从骑兵营调到司令部管理科任科长。3个月后,管理科改为副官处,父亲任首任副官处长,然后一干就是7年。他曾对我说:“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什么高的低的,都是干革命”。“都是干革命”,这简单的五个字,就是父亲心中那清晰而崇高的使命。
那么,父亲这个“革命”又干得怎么样呢?
1941年秋,日军调集7万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实施大扫荡,军区司令部转移时遇到日军空袭。身为副官处长的父亲,在指挥大家疏散隐蔽时身负重伤,多块弹片击中父亲,其中有两块分别打入他的肺部和脊椎,一直滞留体内35年,直到父亲去世火化时才找出来。
刘显宜体内滞留35年的弹片
在养伤时,父亲收到了聂荣臻司令员给他的亲笔信。信是这样开始的:“显宜同志,因为全军许多事务依赖着你,当你负了伤,等于打断了我们一只手!……”这短短的一封信,充满了司令员对父亲的信赖和深情厚谊。
聂司令员为什么这么评价父亲呢?
一位前辈曾这样说:“司令部副官处的工作范围没有限量,内部外部的事务都要照顾到。简单说,除了打仗,你爸爸是什么事都得管。”原来,父亲就是司令部里的大管家。
晋察冀根据地,是在敌后建立起来的,一切从头开始。由于日军扫荡频繁,军区司令部就得频繁转移。为安排好司令部首长和各科室人员的住宿,以及人吃、马喂等,父亲日夜奔波,尽心尽力,跑前跑后。他吃苦在前,撤退在后。
聂荣臻给刘显宜的慰问信
聂荣臻送刘显宜养伤的行军床(现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1938年春天,吕正操的部队来到阜平东西庄,父亲亲自为他们去筹粮筹草,以及被子。夏天白求恩来到山西五台,父亲为白求恩寻找炊事员、马夫,选择好的马匹,以及防寒用的航空服……在那十分困难的年月,凡是到司令部来开会办公、汇报的人及养病的干部,都得到过父亲的关心,大家从中体会到上级及党的关怀,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然而,对家里人,父亲却并没有这样“好”。1943年冬,日军逼近了司令部的卫生所。身为司药的母亲负责其中的重伤员连。危急的情况下,司令部有同志就提出先把母亲解救出来,但因为没有接到上级去解围的命令,因此父亲断然阻止,他说:“那里虽然离我们不远,但是没有命令谁也不能去。”然后又说:“她是支部委员,她的责任就是保护好几十名重伤员。就是死,也要和伤病员死一起。” 面对爱人和责任,父亲想的是共产党员的责任。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成员照(前排左二聂荣臻、后排左三刘显宜 )
从解放战争到解放后,父亲遵从党的需要,从事兵站运输工作,并组建军委总后勤部运输部。1955年,父亲被授予少将军衔。
父亲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与热爱,服从与奉献。
军委总后勤部运输部组建时合影(左二刘显宜)
责编:梁昕
来源:耒阳红色故事汇
专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