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向南·走读雁峰④丨将衡阳称为雁城,谁是第一人?廻雁峰广场的文化灯柱告诉你
迴雁新闻 • 要闻
2024-08-29 10:02:46

     衡阳,为什么雅称“雁城”?作为衡阳人,你会自豪地说,“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但将衡阳称为雁城,从何时开始?谁是第一人?全新亮相的廻雁峰广场将给你答案。

提出大雁南归衡阳
东汉张衡是第一人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8月28日,秋风正好,走进迴雁峰广场,“上新”的8根4米高的文化灯柱为广场秋色添上了浓厚诗意,李白、杜甫等中国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留下的诗句,带领着市民游客穿越历史长河,去追寻大雁飞临古城衡阳的翩翩身影。

“大雁与衡阳共鸣,并形成大雁诗词文化,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参与广场诗词景观设计的全国社科名家、大雁文化研究专家盛明明告诉记者,东汉张衡就首次揭示了衡阳与大雁的关系,他在《西京赋》中写道“上春候来,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北栖雁门”,是目前可以考证的、最早在诗词中明确提出——大雁南飞的目的地就是衡阳。

“而将大雁命名为‘衡阳雁’的第一人,当数南北朝大文学家庾信。”盛明明介绍,庾信在《和侃法师三绝诗·其二》中写道“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波河。”“自此,‘衡阳雁’名扬天下,不仅作为一种诗歌意象留在了中国的诗词歌赋中,更逐步形成了大雁文化、大雁精神。”

72首咏雁诗
让市民在诗词中读懂衡阳

“雁峰烟雨实堪夸”居衡阳八景之首,历史上曾一度将廻雁峰唤作“烟雨山”,为何又更名廻雁峰?古人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山峰像展翅的大雁而得名;一说因北雁南飞,到衡阳歇翅,不再南飞之意。“自南北朝以后,越来越多赞咏衡阳雁的诗文涌现,大雁文化不断得到认可、发展、丰富,‘雁城衡阳’这个超级符号与城市品牌不断具象化,最终实至名归。”盛明明认为,衡阳是大雁托起的一座城市,大雁文化是衡阳文化坚实的基座,大雁精神是雁城人民的一面精神旗帜。

如何将两千年大雁文化立体化、可视化,让它鲜活起来,让这座廻雁峰广场成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在廻雁峰广场提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在有限的空间里,将72首咏雁诗文巧妙布置在广场景观中,让市民在诗词中读懂衡阳——原来咱大雁文化这么“有料”!

漫步广场,以诗入景,仿佛每一步都踏着诗人的浪漫与才情,穿越千年,与古人共饮一江诗意。其中,张衡、李白、杜甫、朱庆馀、柳宗元、欧阳修、文天祥、宋濂的8首诗文名句以浮雕形式镌刻在文化灯柱上,其余64首则以微雕形式刻在两侧的寿山石凳上。同时,广场两厢的外立面屋顶全部设计为大雁造型,与廻雁峰广场互相呼应,寓意文化文脉,生生不息。


责编:段雨婧

来源:掌上衡阳

专题三湘四水,湘约湖南——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