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源当铺思“秋”
最爱大雨湖 • 文化之窗
2024-08-21 17:28:38

秋风秋雨愁煞人,我来到由义巷义源当铺配房门口的时候,正是秋天落了一场骤雨过后,望着由义巷还残留的半截巷子,打量着义源当铺配房的侧门,门上门搭子还是那样搭着,挂着一把铁锁。透过门缝,觑见里面黑黢黢的,看得不甚太真切。这就是鉴湖女侠秋瑾在此结婚、生儿育女,居住了八年的湘潭义源当铺。义源当铺是五开五进,两层的一个大庭院,一栋两层的砖木主楼,面积很大怕有几十亩,院内有天井、厅房、厢房、客房、柴房等设施。其中多数房屋在民国33年毁于日机的轰炸,所剩三间保存至五十年代。后来作为开关厂的用房,因扩建职工宿舍拆除了两间,剩下来的只是配房的一间过厅保留至今。站在义源当铺的门口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世家大气浸染。旧时讲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种田读书。王、秋两家皆是世家大户。秋瑾之夫王廷钧的曾祖叫王择远,曾国藩的姐夫叫王鹏运。据《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择远与王鹏远是排房兄弟。曾国藩的外甥王瑞臣与王廷钧的爷爷王宝田是尚未出服的堂兄弟。王廷钧的祖父是在神冲街上靠蒸酒、作豆腐、开杂货店起家,继之在湘潭开纸行、钱庄而致富。秋家也是大户。秋瑾原名闺瑾,字璇卿、璿卿,乳名玉姑,又名瑜娘,号竞雄、旦吾,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秋千。光绪元年乙亥农历10月11日卯时秋瑾出生在厦门,其父秋寿南时年26岁,母单氏年31岁。其祖父秋嘉禾曾任厦门海防厅同知。良好的家世背景,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其父母思想也开明,秋瑾可以像男孩子一样进家塾读书学习,而不只是女红教育。她熟读四书五经,11岁就能作诗,喜欢看有关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秦良玉等英雄人物的书籍,很小就为秦良玉、沈方英写过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其父秋寿南肄业于杭州紫阳书院,受业于宿儒朱端甫。同治十二年考取同治癸酉科举人。秋寿南中举后进入官场,曾赴台任职,担任台湾巡抚文案,后就职于厦门海关。光绪二十年,秋寿南调任湘潭厘金局总办,全家随宦迁居湘潭。此时秋瑾17岁。光绪二十一年,经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介绍,秋寿南认识了富商王黼臣。秋寿南后官至湖南郴州、桂阳知州。光绪二十七年11月病逝于桂阳知州任上。年51岁。光绪二十二年秋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湘潭富绅王黼臣的儿子王廷钧。王、秋两人虽生于富室,但思想不僵化,对金钱亦不过分看重。王家乐善好施,大码头一带的人都称王廷钧叫王胖子。1907年初,秋瑾又回到湖南,向婆家索要银子办大通学堂,为光复军筹款,顺便回王家看望一双儿女。其弟秋宗章在《六六私乘》中述及此事:“迨光复军组织成立,筹饷购械,难以为继。先大姊目击心伤。专赴湘潭,孓身至王宅,时子芳(王廷钧)宦京未返,君舅(王黼臣)健在,交谈后悉姊近况,即畀数千金。”当时两千金可不是个小数目。王廷钧和秋瑾的儿子王沅德成年后继承了祖业,在十八总义源当经商,曾任湘潭电灯公司董事长、湘潭膏盐矿董事长,湘潭几家大的油盐号、大鞋帽店、绸缎庄、当铺都有他的股份,还开办湘潭十六总棉纱油盐号,是当时湘潭首富。他开明善良,仗义疏财,赈灾济贫,对地下党热心相助。1941年捐资兴学,拨出株洲房产槐庭开办了新群中学。

侠义之气浩然。秋瑾自幼喜好诗文,尤慕剑侠,豪爽奔放。稍微大一点,她就随四表兄习棍棒拳术、骑马击剑婚后秋瑾在婆家双峰荷叶神冲时,常与唐群英、葛健豪往来,经常集聚在一起饮酒赋诗,击剑放歌,后来她们三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1900年,王廷钧捐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夫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他们又回湘。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到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秋瑾目睹清廷腐败和民族危难,深感忧虑。秋瑾在王廷钧同事夫人吴芝瑛介绍下,结识了京师大学堂的日本教师服部博士的妻子服部繁子。1904年5月,秋瑾跟随服部繁子东渡日本。秋瑾很快掌握了日语。入东京实践女校学习,参与发起组织共爱会、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宣传推翻清朝统治和提倡男女平权。她积极与留日学生中的进步青年结识。浙江籍的鲁迅、陶成章,湖南籍的宋教仁、王时泽,以及广东籍的何香凝、冯自由等,都是这一时间与秋瑾有较多交往的。光绪三十年年10月下旬,秋瑾、刘道一、刘复权、王时泽等在横滨南京街的一家广东商店里举行了入三合会仪式。与秋瑾同时宣誓的第二批入会者有11人。仪式十分庄重,由第一批入会的梁慕光主持宣誓。梁慕光手执一把钢刀,架在秋瑾的颈项上。梁慕光问:“你来做什么?”秋瑾答:“我来当兵吃粮。”梁慕光问:“你忠心不忠心?“秋瑾答:“忠心!”梁慕光问:“如果不忠心,怎么办?”秋瑾答:“上山逢虎咬,出外遇强人!”其余10人同样依次宣誓后,冯自由和梁慕光牵一幅六七尺长的白布,上书“反清复明”四个大字,11个宣誓人俯身,鱼贯从布下穿过,表示忠于主义。会上刘复权被封为洪棍,他后来变节,被黄兴枪毙了。刘道一是草鞋,也就是将军。秋瑾是白扇,即军师。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回国筹措学费,经徐锡麟等介绍在绍兴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经黄兴介绍,在日本会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主盟人。当时日本的文部省颁布了有关取缔清国留学生所入学校以及所寄宿宿舍的规则。对此,以秋瑾首的留学生与以汪精卫等人为首的留学生分裂成了主张回国革命的激进派以及反对集体退学的维持派,两派多次就此问题进行了争辩。在一次争辩中,秋瑾竟当众拔出了一把匕首插在讲台上,丢下一句“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者,吃我一刀”便愤怒离开了现场。因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规则”,年底回国。光绪三十二年三月,由陶成章等辗转介绍,到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日文、理科、卫生课教习。数月后辞职去沪,与陈伯平等准备武装起义活动,创办《中国女报》。光绪三十三年初,接任绍兴大通体育师范学堂督办。大通名义上是培养小学体育师资,实际上是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干校。一至六月间,一面与教员王金发、竺酌先等在和畅堂制定秘密计划;一面派亲信去诸暨、嵊县、新昌、义乌、金华、丽水等地联络会党。多次往来于上海、杭州,在浙江新军和杭州武备学堂、弁目学堂中发展同盟会组织,吸收光复会员,曾亲拟《光复军军制稿》,在杭州白云庵召集浙江各地会党,正式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联合起义。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义,失败。7月13日,清政府派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拒绝了一切要她离开绍兴的劝告,留守大通学堂。第一标第一营管带徐方诏、绍兴知府贵福、山阴知县李钟岳和会稽知县李瑞年等人带领清兵攻打学堂,此时仍有人劝说秋瑾从后门离开,但秋瑾仍选择留守迎战。经过战斗,清兵死伤数人,方从正门攻入,学堂有两名学生牺牲,秋瑾、教员程毅等六人被捕。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年仅31岁。秋瑾牺牲后数次迁坟,最终还是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

文章之气充沛。秋瑾的作品涵盖了诗词、小说和文集等多种形式。她的作品见于《感怀》《感时》《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和《精卫石》《秋瑾遗集》。秋瑾为文为诗一扫罗绮香泽之态,有雄视万古、睥睨千军之态,读之令人神旺。宋庆龄为秋瑾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俦侠名。”

秋瑾写的《满江红·小住京华》:“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她在词中发出了“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的千古浩叹。她在《对酒》一诗中写到:“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首诗作于1905年,她刚从日本回来。有一次在好友家中喝酒,她拿出一把刀给朋友看,并拨刀起舞唱歌作了这首诗。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她在《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一诗中写到:“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忧国、救国、爱国的激情力透纸背。她在《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一词中写到:“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何等的气慨,不逊于豪放派词家半点!当然她也不是整天金刚怒目,也有满腔柔情的一面。她光绪二十二年,婚后初来湘潭不久写了首《九日感赋》“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九月九日她在堂上插上了茱萸,她在窗下提笔给妹妹写诗;她对菊遣闷饮酒;她登楼远望故居。但这一切都使她因更加怀念当初的欢乐生活,而愁肠“郁不开”了。

秋瑾当得上孟子称的这句赞语:“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郭沫若先生评价秋瑾为“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一位先觉者,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如今湘潭把义源当铺修旧如旧,整饰规整,还拟在内陈列宣传秋瑾烈士的生平事迹。最好还是把孙中山先先为秋瑾题写“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并书写的楹联:“江沪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镌刻在义源当铺的门上及两边的匾额上才好。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古难凉热血,尽管秋风秋雨。我离开义源当铺时,还深深地凝望了几眼。

作者:张岱

责编:吴东晓

专题专栏丨雨湖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