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担当作为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小黄姜开耕播种忙 助推乡村振兴步伐
今日汝城 • 汝城新闻
2021-03-31 09:23:56

春分时节,气温回升,柳岸青青,草长莺飞,在马桥镇的田野上,处处生机勃勃,无论是在山地里,还是在田野间,房前屋后,只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大家都在为今年的生姜种植,耕地施肥。

在我县有着这样一群人,人们都叫他们奔跑的致富人,因为勤劳,他们奔跑在各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因为懂种植,他们让土地和果蔬发挥着最大的经济效益,他们有的种水稻,有的种水果,有的种蔬菜,他们是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儿。在这群致富人中,又有一批种植生姜的佼佼者,他们大多数都来自马桥镇。马桥镇是种植生姜的大镇,一直以来都有种植生姜的传统,生姜种植已经成为全镇群众助推乡村振兴、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生姜种植户 朱建华:汝城的姜在全国来说,我们的姜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这个为什么叫小黄姜呢?香,辣,包括药用价值,尤其在食用方面,为什么我们的销售在广东在珠三角,销售特别好呢。主要是烹饪,作调味品,因为我们的香味比较好,辣味比较足。

我县是湖南省小黄姜的重要产区。马桥镇山势纵横,地形优势造就这一方沃土,成为了生姜种植的好地方。大官岭、磨石山、马岭、梅岭、黄泥山、高石砾……诸多山峰围拢出一道宽阔纵深的谷地,山间的溪水汇入浙水,是典型的山区河谷地貌。其山岭陡峻,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立体气候的特色,且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马桥给了生姜一片生长的乐土,生姜则用财富来回馈这片丰饶的土地。

马桥镇党委副书记 廖功强:因为生姜不能轮种,为了建立生产基地,在外通过流转土地,所以有些到外面去了,对于到外种植这一块,第一个,我们就提供技术支持,对于外出的,给予他们技术指导,第二个方面,在土地流转这一方面,跟当地村委会,党委政府进行沟通联系,帮助他们流转土地,第三个方面就是帮他们拓宽销售渠道,在销售的时候提供相关的渠道。

今年马桥计划种植4.2万亩生姜,镇内是2万亩,镇外是2.2万亩。镇内是在马桥镇境内,境外是指马桥镇之外的其他的13个乡镇,远一点的种到了桂东,江西崇义和广东仁化

生姜种植户 朱建华:首先,它跟稻田来比呢,水源不能太充足了。现在这个山区的气候最适合我们的生姜生长。土壤也有要求,你看我们这个土地也很肥沃,然后土质的颜色是黄泥巴的,细菌方面也会没有,然后农药化肥杀虫,我们几乎为零,能够把它种出来,我们可以保证生姜食品安全的源头保障。

传统的医学认为姜是一种带着热性的植物。各种中医典籍中对姜的药性基本为:辛、热。汉代《名医别录》中则更为精准地叙述为“大热,无毒”。中药中对姜的定义又细分为生姜与干姜、煨姜、炮姜、姜皮、姜炭。一块小小的姜,因为制作方法的精良,便有了无穷的妙用。姜是喜阴生长的植物,在马桥镇,生姜种植分山地种和稻田种,因雨水、土质、空气湿度不同,种出来的生姜也各有用处。

生姜种植户 朱建华:我们后面这一块主要是种姜的基地,我们这里选的土地比较好,雨水比较好的情况下,我们作为选育的优良品种,种姜的概念就是说,为明年的种植打基础,首先我们姜种好的话,明年种植这样的基层就会比较好,姜的病情、生长,姜的品相,都会达到一定的等级,产量也会比较好一点。

马桥的小黄姜种植了几十年,种植技术比较成熟,我们的小黄姜表皮金黄,色泽鲜艳,甜辣适口,可常年储存,是生姜中的精品。在药用价值中也有比较高的药用价值,小黄姜也是我们餐桌中常见的必备佳品,去年马桥人种的面积总共是3.4万亩生姜,今年扩大了8000亩的种植面积,去年的产值达到了10.8亿元,今年的产值应该会进一步增大。

朱建华是马桥镇生姜种植的排头兵,对生姜的种植颇有心得,也对生姜的市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生姜种植不仅需要经验也需要科学,生姜种植的发展方向是绿色纯生态的,因此,他在生姜种植的各个环节,都注重生态环保,在施肥,杀菌都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来操作。

生姜种植户 朱建华:化肥我们都是采用的是有机肥,现在我身后的这片是纯天然的绿色有机肥稻草灰,像农药这一块,我们在农业局有技术指导,用的材料都是低毒,杀菌方面,我们都是严格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用的肥料和杀菌。

产业兴则百姓富,生姜种植是马桥镇产业富民的支柱产业,马桥镇出台政策积极扶持该产业的发展,让生姜种植成为该镇的一张名片,成为村民的致富法宝。

生姜种植户 朱建华:他们经常来我们的田地间指导,还给我们上培训课,我们在县里面也经常组织培训,然后,农业局的技术人员也经常下乡到我们田间指导,碰到有困难的,有的农户不愿意连片租给我们的,都是由镇里面,村里面联合帮我们解决。

连片的土地,给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了集约化利用土地,有利于形成规模种植,有利于生姜种植的日常管理,村民把土地租给了种植户,不仅在土地租赁上有收入,种植户在基地用工选择也优先周边村民。

生姜种植户 朱建华:用工方面没有问题,很多人在我们这里就业,村里面每一年都要提供几千个人在我们这里做事,他们的工资一般的人工是100块钱一天,然后还有长期在这里做事的,我们种生姜、种薏米,需要的人工是很多的,第二个他们的工资,他们平均一个月,除了下雨也能做到20几天。上了年纪的,五六十岁的妇女,她们也没办法去外面打工了。现在一个月能够给他们增加两三千块钱,也算不错的。

劳务人员 朱盛富:给农村带来了经济收入,希望老板他赚钱,农民也赚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田野里的村民正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致富的道路,大家都铆足劲,撸起袖子加油干。

马桥镇党委副书记 廖功强:为了发展小黄姜产业,我们主要采取了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继续提供技术指导,对生姜种植加强技术培训,第二个方面就是考虑生姜储存这一块,我们计划是建立一个生姜储存中心,第三个方面就是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在广东东莞,还有深圳建立了小黄姜交易中心,每天可销售生姜四万斤以上。

现在,马桥镇的生姜种植逐步走向多元化开发,形成了产业链条,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帮扶下,生姜种植成为了我县的特色产业,形成了多点开花的良好局势,汝城小黄姜将成为了富民强县的又一优势产业!


作者:朱刚敏 袁文波

责编:何慧

来源:汝城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总书记来到沙洲村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