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成钢 恒久流传》党史衡东篇(⑨): 万丈高楼平地起 干群齐心促发展
衡东发布 • 时政
2021-03-22 14:59:59


衡东融媒3月22日讯(融媒体记者 刘星野)衡东县行政区域,1966年置县以前是衡山县湘江东岸地区,俗称河东。1966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60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湖南省南岳县设置衡东县的决定》,衡东县委、县人委及其所属机关单位停止使用衡山县印信启用衡东县的新印信。至此,衡东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发扬“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的地域文化精神,拉开了建设新衡东的序幕。

时间划拨到1965年4月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在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书记华国锋陪同下,视察了南岳衡山。陶铸顾不上洗把脸、喝口茶,劈头就问:“有衡阳地区和南岳衡山的地图吗?”待地委负责人把早已准备好的军用大地图往地板上摊,陶铸把南岳衡山在湖南和衡阳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方向看了又看。然后,依照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手比划南岳县与衡山城关的距离,将目光移到占当时整个衡山县版图 3/4的湘江东岸地区,凝视良久。对于他的举动,衡山县和南岳县的负责人没有在意。陶铸离开南岳衡山以后,地委书记石新山告诉彭仁阶陶铸此行原来是在酝酿搬迁中南局机关与调整南岳衡山行政区划的大问题,关于要撤销南岳县设立衡东县的问题。

从此, 设县的准备工作就在中共衡山县委的工作日程上开展起来,经过多方实地勘察,进一步分析地理、地质、交通、风向、灾害、面积、人口以及发展前途等方面情况,把衡东县城选址在今天的衡东县城关镇。

据记载,当时衡东县的辖区,是原衡山县湘江东岸地区,俗称河东。河东属衡山管辖时,设有6区39个人民公社:石湾区(辖石湾镇、石湾、新塘、珍珠、大桥、三樟、小初、白莲共8个人民公社),杨桥区(辖杨桥、杉山、东烟、横路、石枧共 5 个人民公社),杨林区(辖杨林、青山冲、草市、高塘、南湾、高湖、龙王桥、鱼形共8个人民公社),吴集区(辖吴集、金花、双园、潭泊、踏庄、甘溪、莫井、夏浦共8个人民公社),大浦区(辖大浦镇、大浦、岭茶、德圳、石滩、真塘共6个人民公社),霞流区(辖霞流、栗木、大源渡、泉新和河西的萱洲、贺家、新场市、沙头 8个人民公社),总人口42万,面积19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万亩、山地165万亩。

设立衡东县以后,新县城建设指挥部随即成立。县委委员、县委财贸工交部部长向佳良任指挥长,指挥部设在一户农民家里。指挥部的招牌是将一块粗糙的长木板磨平后书写而成,指挥部根据基建的需要,设立四室五科。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睡的是地铺,吃的是大锅饭,喝的是自挖的井水。县委要求10个月内建成一座新县城,当时全县只有一个建筑公司,为了赶进度,指挥部从攸县、安仁、衡南、湘潭等地请来建筑班子。县委、县人委等单位的办公大楼由本县建筑公司承建,其他单位由外地建筑队承建。

1969年12月中下旬,终于迎来了衡东县城搬迁,同月24日,定为县直机关统一到新县城办公的时间,1970 年 1月1日,县直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统一在新县城欢度元旦。机关搬迁后的衡东城关镇,东西南北4条十字交叉型主街,经过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努力,后期陆续建设起一批配套工程,渐次投入使用。1971 年县城至草市公路通车,县大礼堂落成。1972年,建成衡东电影院。同年10月1日,甘溪河坝一号机组机投产发电,1973 年,文化馆活动大楼竣工开放。1974 年,县城至株洲市的砂石公路建成通车。

1975年,城关至石湾、大浦的砂石公路通车;县城至新塘(衡山火车站)的柏油路面竣工,第二年延伸至攸县边界的分水坳。1978 年,衡东城关的街道铺成柏油路;经由大浦至衡阳市区的砂石公路开通,结束了坐汽车去衡阳绕道衡山、南岳的历史。1979年,洋塘水轮泵水电站上水发电。1号、2号发电机组正式运行。1981年5月1日,城关镇洣水衡东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1966年春,县水利局按照县委决策,在获得大量资料、数据后,率先提出洣水十级开发为三级开发,充分利用水资源,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形成能灌溉、能发电、能通车、能通航的综合性水电交通枢纽。在洣水河上兴建中型水轮泵水电站,是衡东县带领全县人民对洣水实施梯级开发,变水害为水利,变水能为电能的第一个大型项目。

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困难又来了,据统计,1966年社员平均分配口粮为稻谷232.5公斤,每人每天平均不到0.5公斤。县委、县人委适时将问题提交广大群众讨论。经过讨论,40多万有志气的衡东人民,咬紧牙关、勒紧裤带,毅然投入了一场改变生产条件的攻坚战。县委工作组办粮食生产跨《纲要》样板、开展丘陵造杉百、千、万亩竞赛、试办预算外企业衡东萤石矿等系列举措,为衡东县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责编:罗建水

来源:衡东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特刊】百炼成钢 衡久流传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