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文汇》期刊上收藏的一张湖南一师湘潭校友会全体校友合影中,开国领袖毛泽东和革命烈士罗学瓒并肩而坐。
△湖南一师湘潭校友会全体校友合影,第二排左三为毛泽东,左四为罗学瓒。罗学瓒是天元区马家河人,与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时是同班好友,1918年成为新民学会第一批会员,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0年8月27日凌晨,国民党杭州陆军监狱刑场上,这位革命烈士用37岁的生命,信守了自己最初的革命理想。罗学瓒,1894年出生于湘潭县马家河南岸(现属株洲市天元区) 一个农民家庭。他9岁入私塾,13 岁入罗氏明德高等小学读书。明德的老师,大多是赞成社会改革的人,学校风气较为开放。罗学瓒在这里读了六年,初步打下了现代文化知识的基础,也开始理解个人与天下国家的关系。1913年春,罗学瓒来长沙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与毛泽东成为校友。四师并入一师后,罗学瓒与毛泽东同分在第八班,两人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同学,并与蔡和森等进步同学结为挚友,常在一起探讨救国教民的真理,组织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战斗团体--“新民学会”。他明志“倾洋涤宇宙,重建此乾坤”,并表示“伤心国家事,勇猛直前行,不知今日乐,不顾后来身”。“新民学会”成立后,罗学瓒成为第一批会员和骨干。1919年赴法国留学,并同李维汉等组织了“工会励进会”,学习马克思主义。赴法归来的罗学瓒,转身投入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当时,毛泽东正在湖南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为更好的了解工人的情况,罗学瓒从一名普通人力车工人做起。通过办工人夜校,罗学瓒同人力车工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利用夜校向工人进行阶级教育,把工人组织起来,和车主资本家做斗争。通过对工人的了解和交谈,他成了工人“亲密的朋友”。1925年,罗学瓒以党的特派员身份去湘潭改组国民党县党部,随后任中共醴陵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领导醴陵农民运动。为迎接北伐军入湘,他在醴陵组织运输队、侦察队、救护队、慰劳队,在县城组织了300人的平民救国团,在乡村组织了80个农民武装队,并调工农武装协助叶挺独立团占领了醴陵县城。为推动农民运动更快的发展,他举办了五六批农民干部训练班,农协会员人数猛增20余万,醴陵成为全省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1927年春天,毛泽东到醴陵考察农民运动,罗学瓒陪同考察。不久,他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举办了农运讲习所,并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教材,为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1929年初,罗学瓒被叛徒出卖,进而被捕。在狱中,敌人对罗学瓒等共产党人从政治、心灵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刁难和摧残,罗学瓒发动难友进行反抗斗争,绝不屈服。1930年8月27日凌晨,陆军监狱开始了狱中大屠杀。当一阵阵枪声划破杭城黑暗的夜空,罗学瓒从容地穿好衣服,着好鞋,视死如归。他对难友们说:“死,有什么可怕,革命者只要死得其所。大家不要难过,继续努力,为共产主义革命奋斗到底!”说罢,昂首走向刑场。罗学瓒与其夫人杨全贞合葬在天元区马家河街道栗雨村简家冲,墓地依山而建,山上青松翠柏,象征着他的傲骨与芳魂。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忠魂。罗学瓒一心为民、忠诚为党、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努力奋斗。如今,罗学瓒的家乡,已经成为一个动力产业之谷、一座创新创业之城、一处宜居宜业之地。坚毅的新区儿女,将继续传承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在加快建设“中国动力谷、美丽智慧城”,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天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逐梦前行!
责编:陈文美
来源:株洲高新区(天元区)融媒体中心
专题党史学习教育
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