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好故事|追梦人】胡磊:16年潜心复原古箭 传承千年非遗技艺
新新邵 • 要闻
2024-06-11 22:37:40

新新邵客户端6月11日讯 “这是水箭,用来捕鱼的。这是快箭,过去专门用来射杀飞禽的。这是骲箭,主要靠巨大的响声惊吓出老虎,杀伤力不大……”6月7日,在位于新邵县严塘镇江溪村自家的弓箭工作室内,胡磊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制作的各种“海陆空”远程武器。别看他今年才37岁,却是一名已制作了16年弓箭的“老工匠”。

胡磊正在修复清代牛角弓

2006年,正在北京读大二的胡磊,偶然看到了国家级弓箭大师、“聚元号”传承人杨福喜的报道。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说,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弓箭制作了,这项技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胡磊内心深受触动,自幼喜欢手工和传统武备的他,萌发了拜师学艺的想法。2008年,胡磊大学一毕业便登门拜访杨福喜并成为他的徒弟,这一学便是4年。

胡磊制作的弓箭

一支箭由箭杆、箭头和箭羽三部分组成,所需要的材料不多,却非常考究。只有长度、硬度、直度均适宜的木材才能作箭杆;箭羽一般选用人工养殖的火鸡或孔雀的羽毛;箭头则为手工锻打的铁箭头。每个部位都必须精益求精,正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刚开始,胡磊只是跟着两位师兄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后来慢慢地才接触做箭头,比如磨牛角、在箭头上面雕刻装饰等。“上手其实不难,但要把弓箭做得特别好,做得和古代的工艺非常接近,还是挺难的。”胡磊说。

2012年,学成后的胡磊回到老家成立了工作室。

本以为广告设计专业毕业的儿子,会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哪想到他竟如此“不务正业”,胡磊父亲一开始大为光火,后来见他这么热爱、执着武备文化,便不再反对,继而默默支持。

胡磊说,做箭最难的就是做箭头,比如皇帝大阅用的骲箭,是用一整个鹿角制作,里面要镂空,表面需雕刻纹饰,还要控制它的重量。有时磨一个箭头就要磨十几个小时,纯手工制作一打箭(12支),需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

为潜心研究和发扬弓箭文化,胡磊曾专程到故宫博物院、军事博物馆等地仔细观察、研究馆藏弓箭的工艺做法。他的工作室也常年摆放着《清宫武备》《皇朝礼器图式》等典籍,有些书已经被他翻得面目全非。受胡磊影响,在外打工的妻弟温挺,去年也回来和他一起制作弓箭。

近年来,射箭作为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热爱,弓箭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有人尝试用机械代替手工制作,但始终达不到弓箭“发烧友”的要求。16年来,胡磊凭借精湛的手艺在圈内小有名气,平时主要通过网络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他制作的弓箭还被国外爱好者收藏。

前不久,邵阳市四中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胡磊应市宝庆卫武备协会之邀到该校为同学们讲解弓箭文化,同学们兴致颇高,争先恐后挽弓劲射。

除了制作弓箭,胡磊还把精力放在了古代战箭与猎箭的复原上,现已复原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老箭100种,并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它们的功能和用途。去年底,北京有位老顾客给胡磊寄来一把清代牛角弓,包裹弓背的桦树皮已经磨损,让胡磊对其进行修复。

据了解,中国弓箭文化历史悠久,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箭头种类高达上万种,2006年,胡磊师傅杨福喜的“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现在不会用弓箭打仗,但箭作为中国古代一种跨度特别长的主流军事武器,承载了非常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胡磊表示,未来还会继续制作弓箭,在四溅的火星中追寻历史的硝烟,于方寸间展现历史文化的一脉相承。

作者:何雯 唐文峰

责编:张雯莉

一审:张雯莉

二审:王琳璐

三审:李进锋

来源:新邵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牢记嘱托 改革创新 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邵阳篇章

专题新邵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