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罍归湘十周年⑥丨新视觉京剧《皿方罍》有何看头?
新蓝山 • 公告
2024-06-06 09:26:17

编者按:皿方罍,是迄今出土最大最精美的青铜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实证。今年恰逢皿方罍器身从海外回湘,身盖合体十周年。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了“湘”味十足的文博题材京剧大戏《皿方罍》。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推出《完罍归湘十周年》系列报道,全面讲述皿方罍自身及回归故事,进一步挖掘文物所展现的中华文明和湖湘文化,让“国宝”的磁力越来越强,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民众了解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蓬勃向上的时代风采。

新视觉京剧《皿方罍》宣传海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雨欣 摄影 孙波辉 长沙报道

“中国流失的文物,就该重回中国!”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这句出自新视觉京剧《皿方罍》的台词,又一次让人们将视线聚焦海外流失的中国文物,忆起皿方罍跨越两个世纪的“完罍归湘”路。

十年前,历经沧桑的“方罍之王”——皿方罍,其器身从海外归来,与久别的器盖重逢,让许多人终偿夙愿。十年后,以讲述皿方罍器身“归家”故事为蓝本打造的新视觉京剧《皿方罍》,将以新的舞台艺术形式,创新演绎国宝回归的艰难历程。

“国粹+国宝”组合,挑战带来惊喜

新视觉京剧《皿方罍》剧照。

新视觉京剧《皿方罍》的故事发生在1992年至2014年间,流失海外的皿方罍器身三度现世,终在多方努力下身首合一、完罍归湘。剧情以与皿方罍有深厚渊源的钟氏家族之女钟少鸣作为主要人物,穿插展示商周时期皿方罍铸造、迁徙、埋藏的史诗图景,描绘了一幅矢志不渝、国宝归来的壮丽画卷。

“国粹”京剧和“国宝”皿方罍的搭配,一方面让人满怀期待,另一方面也让创演过程充满挑战。

“如何将当代生活与文物以及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使之呈现出更生活化、更自然的状态,这是我和团队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谈及对剧本的创作,国家一级编剧、《皿方罍》编剧罗周坦言,这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京剧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表演内容多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古代文学作品。而文博题材的京剧,尤其是近现代的文博相关内容,与京剧的传统表演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为创作者将文博题材融入京剧剧本的创作中带来了一定难度。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设置了古人铸造、迁徙、埋藏皿方罍的剧情,并让主角钟少鸣闪回到古代,与古时的皿姬展开跨时空的对话。”罗周说,这种古今交融的手法,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脉的深厚底蕴,更会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共鸣。

“尽管剧中许多角色和对话都源于真实历史,但主角钟少鸣是一个虚构人物,这一身份为我的表演带来了特殊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的获得者,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张璇在以往的演艺生涯中,饰演过古往今来的许多人物,但这一次,在现代戏中,演绎一个真实故事中的虚构角色,让她有了一些新的体验和感受。

新视觉京剧《皿方罍》钟少鸣扮演者张璇。

张璇说,钟少鸣虽然是剧中虚构的人物,但她身上却承载着真实的力量。剧中,钟少鸣以细腻与坚韧的特质,向大众展现了我国文博工作者,尤其是女性文博工作者的风采,她们心怀家国和热爱,用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着力量。

“钟少鸣三次见到皿方罍的心境都是不一样的。”张璇表示,剧中,皿方罍三度现世,这期间,她所饰演的钟少鸣的年龄跨度是从25岁到48岁,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京剧,演这出戏不需要太多高难度的戏曲技巧,而是更需要把握人物的内心戏,注重角色说话时的情绪表达、眼神状态、手势体态等等,“作为京剧演员,程式化的表演是刻在骨子里的,但这一次,我们要极力克制,在表演时做淡化处理,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戏剧表演方式中进行取舍展现。”

突破边界,打造视听盛宴

新视觉京剧《皿方罍》剧照。

“皿方罍作为一件并非广为人知的文物,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往往不为大众所熟知。”上海戏剧学院青年导演、《皿方罍》导演马俊丰表示,大众对于皿方罍身盖合一没有主观意识上的理解,也不太容易从中找到共鸣。

为此,舞美设计上需要下大功夫。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用多媒体技术与京剧相结合。”马俊丰说,这部作品通过3D影像技术将皿方罍的器盖、器身上的铭文、拓片等细节1:1等比例放大,以超前的视觉冲击力震撼人心,更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皿方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来。

舞台美术设计是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视觉京剧《皿方罍》的舞美设计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刘科栋担任。他表示,该剧不仅力图在舞台空间塑造上还原三千多年前皿方罍的铸造、迁徙、埋藏等过程,更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呈现了古今不同场景交替的光影效果。

“大量的裸眼3D效果、三面围合的包裹性空间感、舞台上青铜绿色调所代表的神秘感……当你走进剧场,置身于这个神秘的世界,就会感受到文物的气息,却又无法确切地知道它究竟深藏何处。”刘科栋说。

在音乐艺术表达上,新视觉京剧《皿方罍》同样别开生面。

演出前的排练现场,古琴的悠扬、编钟的深沉、玉磬的清脆等传统乐器轮番上阵,加上二胡、扬琴等民乐的加持,古代与现代的音符交织在一起,一股强烈的历史感和民族感扑面而来,让人沉醉其中。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剧中有一段贯穿全剧的音乐旋律,不仅承载着古代的韵味,也融入了现代的意识。”作为本剧的编曲,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介绍,在编曲过程中,他力求将古代的深沉与现代的活力相融合,“这些旋律也将通过剧情发展、舞美设计等其他元素的加持展现出它该有的样子。”

“在生旦净丑的齐全演绎下,这部剧里的每一个角色都鲜活而生动。”朱绍玉说,无论是老戏迷还是年轻观众,都将在新视觉京剧《皿方罍》找到感兴趣的点,“老戏迷们会找到久违的感动和回忆,而年轻观众也能在这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与韵味。”

让文物“活”起来,激扬文化自信

新视觉京剧《皿方罍》剧照。

新视觉京剧《皿方罍》从真实历史事件和中华文明中汲取灵感,为京剧创作打开了新思路。与此同时,该剧融合现代创作手法和多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的推广探索了新的形式。

“皿方罍器身的回归,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自信。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举全力唱好主旋律,让文物‘活’起来,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王晓林希望,通过《皿方罍》能够引起全社会对文物的重视和关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和意义,“新视觉京剧《皿方罍》不仅是对文博工作者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文明传承的深刻诠释。”

以“国粹”演绎“国宝”,让文物“活”起来。

新视觉京剧《皿方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观众呈现出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戏曲场景,更会在无形中加深大家对文博事业的理解和关注,引领我们走进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感受文明传承的力量。

5月31日、6月1日,由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与湖南博物院联合打造的新视觉京剧《皿方罍》将在湖南大剧院上演,就让我们走进剧场,透过皿方罍的故事,看见历史,看见未来。


责编:陈真

来源:蓝山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专题丨文化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