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长沙、常德等地,深入学校、企业、历史文化街区、乡村等进行调研,对办好教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农业生产等作出了重要指示。近期,“辛小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实地体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谆谆教诲,将陆续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重走调研路》系列报道。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参观青年毛泽东主题展览了解学院发展沿革和用好红色资源等情况。
近日,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记者走进湖南一师。这里绿树成荫,古朴典雅,既有古老的书院气息,又不失现代大学的开放与活力。
在这里,闪耀着一种红色的光芒,通亮、灼人。
百余年来,湖南一师始终与国家的发展、湖南的前途“同频共振”。而今,这所百年名校依托独特的校本红色资源优势,探索了一条以“大思政”育“大先生”、以“红色校史”铸“红色师魂”的教育创新之路。
弦歌不辍
“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深厚底蕴
在城南校区,中西结合的建筑,灰白相间,古朴典雅。八班教室、主席冷水浴古井、君子亭、附小主事室等十多处革命纪念点,每块砖瓦、每片斑驳,都讲述着红色故事,传承着红色基因。
在东方红校区,“润寰楼、特立楼、弼时路、维汉路”,学校的道路、建筑、景观,均采用杰出校友和革命家的名字命名。长约240米的红墙上,展示了湖南一师校史上百位师生人物群像。这里也成为新时代湖南一师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新地标、新阵地。
但一师最打动人心的,还是人文家国情怀之美。
1161年,理学大师张栻于妙高峰下创设城南书院,一师文脉由此开启,成为湖湘文化重要发祥地和湖湘人才培养的摇篮。
湘中知名人士何绍基、王先谦等,先后在这里担任主讲,湖湘大儒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张百熙,民主革命家黄兴、陈天华等都在城南书院求学或藏修,人才济济,蔚为大观。
为启民智、倡新学,1903年书院改设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彼时,一师开湖南现代师范教育先河,先后聘请徐特立、杨昌济等名师教学;培养了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任弼时等一大批国家栋梁,流芳甚美,群星璀璨。
毛泽东曾在此求学、工作8个春秋,立下“改变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他曾亲笔题写“第一师范”校名,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作为校训。
一师的校风、教风也大有来头。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源于徐特立的题词。在“传道树人,丽泽风长”的教风中,“传道”,取自城南书院创始人张栻“以传斯道而济斯民”的教育主张。“树人”,源自《管子·权修》的“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丽泽风长”,则是清代道光帝为城南书院的题匾。
学思并进,经世致用,这里见证了百年湖湘文脉的学术勃兴与文化传承。
立志高远,谦逊明礼,这里浓缩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积淀。
蒙以养正
让有意义的“大思政课”更有意思
湖南一师的大思政课,在广大学生心中是一门有内涵、能“解渴”的“金课”。
“学校红色资源非常丰富,一砖一瓦皆是我们的‘教材’,这是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开展红色教育的‘营养剂’与‘传家宝’。”湖南一师党委书记罗成翼表示。
湖南一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思政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上,探索出丰富多彩的方法和路径。
“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面,它就像一个同心圆,同心圆的核心就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红色资源。”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介绍,“同心圆的三个层面是针对本校师生,将红色故事与校园文化融合,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汇聚;针对其他大中小学,把红色资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针对社会大众,根据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群众的红色知识普及需求设计相关课程。”
在同心圆的课程结构上,用活、用好一师的红色资源,湖南一师红色教育阵地的场馆育人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如何让理论变得更鲜活,如何让历史与日常相辉映?湖南一师一直在探索。
既“干货满满” 也“温情脉脉”。近年来,学校开发了“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等12门校本红色课程,编写了“永远的先生”等100个红色一师故事,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既“有声有色”也“有心有行”。运用“戏剧+思政”“音乐+思政”,创编了《一封未寄出的信》《一师你好》《八班教室》等音乐舞蹈作品,让思政插上艺术的翅膀。
既“有滋有味”也“入脑入心”。将参观“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和观赏《恰同学少年》等列为新生入学和新教师入职的第一课;利用主席冷水浴古井、主席求学第八班教室等红色景点,开展“馆课一体”教学;采取新颖的“浸润式”方式,打造“重走主席游学路”,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学生们心中,思政课的“标签”发生了变化,从“枯燥、晦涩、说教”变成了“有趣、有理、有为”。而这些变化,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青年一代的成长。
强教强师
广育新时代的“大先生”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正是这深入人心的校训,开启了一师与历届师生百年绵延不绝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湖南一师培养的优秀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成为湖南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学校率先提出并探索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模式,近十余年培养了2万余名乡村公费师范生,涌现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郭晓芳、全国首届“最美乡村教师”吴金成、“一千零一夜”故事育人典型麻小娟等一批新时代人师榜样。
进入新时代,学校建章立制、立梁架柱,着力构建高水平育人体系。
面向基础教育战场,培养新时代“大先生”,对接新兴信息产业,培养新时代“大工匠”。
在“点”上强特色。巩固培养农村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传统优势阵地,坚持做优做精小学教师教育。2023年,一师推出“润之英才”卓越教师班,并以此为引领,延伸举办“润之卓越”工程师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班。
在“线”上做延伸。发挥学校地处湘江新区的区位优势,对接新兴信息产业,坚持做大做强新工科,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新工科建设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师考察时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
牢记嘱托,湖南一师将围绕学生成才所需、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建成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战略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辟新赛道,形成新优势。
“百年前,我们是师范教育的‘领跑者’,现在我们是对标一流师范大学实力的‘追赶者’。”罗成翼表示。
芳华百年,初心赓续。湖南一师,同学正少年,当以勇立潮头,不负时代!
作者:张婷婷
责编:新媒编辑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