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社区民政工作。
走访辖区内抗美援朝老复员军人。
走访慰问特困供养对象。
雨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思)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彭主任,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身体又有残疾,我想申请补助。”“秀兰姐,这个‘互联网+民政政务服务’系统我有点不会使用,想请您教教我。”“这位女同志性格好,问她什么都不厌其烦地解释得非常清楚。”此时,她的办公桌前人来人往,忙忙碌碌,还在不停地接收着各种寻求帮助的电话和信息,桌上的文件盒里装着困难群众的申请资料。她叫彭秀兰,个子不算高,但无论再忙再累,总是面带笑容,干练和气,带头干事,很有冲劲,她是同事们的“知心大姐”,困难群众的“贴心人”,这是九华街道民政战线工作人员彭秀兰留给同事和居民们的印象。
自2007年至今,彭秀兰与民政工作一同走过风雨17余载。作为一名老民政人,在工作中,她爱岗敬业、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积极践行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朴素而铿锵有力的人生信条。她凭借着一股“豪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曾先后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雨湖区优秀人大代表,多次被评为九华街道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用初心坚守工作,如“一缕阳光”至暖人心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翻开彭秀兰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低保户、特困供养、困难群众、残疾人、老年人等居民诉求和工作事项。她总是耐心地向群众解答政策,微笑着安抚群众情绪,及时跟进反馈群众需求,解决一件标记一件,笔记本上满是已经解决了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是彭秀兰经常说到的一句话,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始终没有忘记身为民政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事无巨细,辖区居民们的事对于她来说,都不是小事。
用真心办好实事,如“一颗稻穗”躬身实干
彭秀兰时常说起干好民政工作的“五心法宝”,那便是“对待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要有热心”“解决群众问题困难要有真心”“面对群众不理解要有耐心”“帮扶群众要有爱心”“扎根岗位服务群众要有恒心”。红旗社区抗美援朝老复员军人殷正洪老人年近90岁,坐轮椅十余年,身体欠佳,行动不便,每逢重要节假日,彭秀兰都会到老人家中探访慰问、了解情况。在老人近十多年住院、服药期间,彭秀兰依据民政相关政策,为其申请了相应的医疗救助资金,使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声入民心”,切实让殷老一家感受到最真切的关怀。
多年来,彭秀兰扑下身子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不普通的成就,扎实的政策储备和业务能力,让她成为了辖区居民心中的“稻穗”干部,坚实的“依靠”。
用热心为民服务,如“一颗种子”追光而行
在工作和生活中,彭秀兰总是以阳光的心态,为身边人营造温暖的工作环境,用微笑和问候去感染他人,用能力和经验去服务他人,无论工作任务多么繁重,她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做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将军渡社区居民张云辉夫妇,60周岁之后丧失了劳动能力,一直未生育子女,长年在外租房居住。得知情况后,彭秀兰主动帮助夫妻俩申请了农村低保和公租房,还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为其送去被子、桌子、燃气灶等生活用具,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无论是街道的中心工作,还是入户走访、志愿服务等工作,彭秀兰都是最踊跃的参与者,在扶助老人的敬老院,在困境学子的家中,在帮扶流浪者的街头桥下,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都能看到彭秀兰忙碌和投入的身影。
岁月交替,初心不改,时间不会辜负奋斗者流下的每一滴汗水,彭秀兰守住了内心对民政工作的赤忱和热爱。从残疾人得到救助,到孤老有所依托;从优抚对象有了保障,到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彭秀兰善行善为、敢作敢为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困难群众的希望之光。“有梦不觉天涯远,扬帆启航再出发”,彭秀兰用一贯朴实的作风和严谨的态度,化作了平凡岗位上的忘我坚守,夯实着职业生涯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每一步轨迹,她心中有光,她是全力奔跑在民政工作一线的“赶路人”。
作者:张思
责编:梅晓蕾
来源:九华街道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