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地处楚之南徼、南岭要冲,自古被称为“三湘之屏藩,两广之管钥”。古代桂阳城墙东门曰朝阳门,门匾题刻“楚南名区”,西门曰“聚宝门”,题刻“汉初古郡”,南门曰“迎薰门”,题刻“控引交广(交州和广州,包括今两广和越南北部一带)。现在的桂阳文化园古郡城就是仿造古代桂阳城而建设。都说桂阳是千年古郡,但其实桂阳的历史还可追溯更久远。
历史上曾出现6个“桂阳”,北方3个,南方3个。见于史书的3个北方桂阳都仅出现在战国时期,或为地名别称,甚或纯属史误。一是公元前353年著名的齐国“围魏救赵”战场,魏国史书《竹书纪年》曰“战于桂阳”,《史记》作桂陵,在今河南长垣县北;二是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秦国攻占的地方,《史记》曰“秦拔我桂阳”,后人多说为“梗阳”,在今山西太原城郊清徐县;三是秦国封给楚国小令尹的地方,《战国策》曰“封小令尹以桂阳”,《史记》作杜阳,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北。
与3个北方桂阳的昙花一现相反,3个南方桂阳存续时间都可以千年计,历史文化底蕴都比较深厚,而且都曾在桂阳郡辖区之内。一是今湖南桂阳县,自西汉公元前202年置郡以来,历为郡、国、监、军、路、府、州、直隶州、县,桂阳之名两千年绵延不缀,传承至今;二是今广东连州市,见于史料比桂阳郡更早,西汉公元前183年至元末明初1369年设桂阳县、桂阳州(元代1282年升县为州),有桂阳名1500余年;三是今湖南汝城县,始置于东晋,五代改郴义县,北宋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改称桂阳县,民国时1913年复称汝城县,以桂阳县名近千年。后2个南方桂阳无论在辖区面积还是历史影响上都相对有限,且都已永远成为历史,而县承郡名、“万载不移”(清王闿运语)的当今桂阳,却完整地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桂阳”地名文化遗产,成为历经9种行政区划单位而“桂阳”之名不变、最能见证中国郡县发展史的“活化石”。
其实,桂阳文明远早于两千年郡县历史,在两万年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西汉设郡以前的历史文化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 “远古人类有桂阳”。1964年湖南省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桂阳樟木上龙泉的一个溶洞里发现了许多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件磨制刻纹骨锥,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骨锥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物,与北京山顶洞人同时代,距今2万年以上。这种磨制刻纹长骨锥为国内首见,该遗址亦为当时湖南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遗址。“圣人足迹有桂阳”。神农炎帝教耕于骑田岭(又称桂阳岭)之北,舜帝在桂阳西北的九鼎山留下足迹,唐高宗时诏称“南有山嵬险,中有圣人足迹,石穴流泉”,唐中宗下诏在此山开戒坛,遂改名坛山。“先秦地理有桂阳”。我国最早的地理文献《山海经》卷首曰:“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瑶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吕氏春秋·本味篇》亦记:“和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著名学者高诱注:“招摇,山名,在桂阳”。
责编:刘泉华
来源:新桂阳客户端 网络整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