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嘉禾伴嫁歌是华夏民族婚嫁习俗活动中最成熟、最古老、最完整并最有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是一幕反映妇女婚姻生活的集诗、歌、舞一体的抒情民俗歌舞剧。从伴嫁歌舞里,可以充分体验到嘉禾与婚嫁相关的民俗风情。
1、伴嫁坐歌堂
据古县志载:“嫁女前夕,女伴相聚首,谓之伴嫁”。又因“伴嫁时姻族女亲咸集,夜歌达旦”,又叫“坐歌堂”。伴嫁坐歌堂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式。一般富裕人家嫁女前三个晚上开始伴嫁,前两个晚上叫伴小嫁,最后一晚叫伴大嫁 ,穷苦人家只伴大嫁。伴嫁时女伴们打扮得艳丽整洁,相继来到歌堂。(歌堂一般设在堂屋),先由三、四名服务性的歌手摆好茶具、坐席,然后由歌头起音,歌头常由歌曲多的歌手担任,大家唱起安席歌:“打起锣鼓闹起台,有歌姐妹请出来。有歌姐妹前面坐,无歌姐妹两边排。”接着唱耍歌,一般都用嘉禾方言演唱。耍歌歌词较短,但数量多,占了一千多首伴嫁歌中的90%。其内容丰富,有嬉戏逗耍的;有反映生产生活的;有宣泄离情别绪的;有赞美新娘的,如“我姐生得白如银,瓜子脸来爱死人,行在路上有人爱,坐在家中有人求”;有反封建婚姻礼教的,如:“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娘养女不择家,妈妈呀,害了我。千家万家都不许,偏偏许给财主做三房,妈妈呀,害了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木头背起走,妈妈呀,害了我!”歌声如怨如诉,动人心扉。
当歌手唱到亢奋时,歌堂便出现射歌,又叫“厉歌”的场面,此场面形如现在的拉歌,你射我,我射你,歌堂热闹非常。当对方一时接不上茬,另一方便唱道:“筛酒不要断壶瓶,唱歌不要断歌声,断了壶瓶难留客,断了歌声难起音”。伴小嫁活动半夜即散。
伴大嫁也从入夜开始,先唱耍歌,也叫射歌。歌手大多是与新娘关系密切的姐妹和年长的歌手。唱了耍歌唱长歌,长歌歌词较长,“十八年终罗四姐”就长达一百多句。长歌有十多首,多为妇女婚姻的悲情故事,一般歌堂很少唱。伴大嫁会唱一整晚,直到迎亲花轿到来,女伴们还会跳起多彩多姿的伴嫁舞。
2、跳伴嫁舞
跳伴嫁舞是伴嫁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舞姿纯朴、简练。据县志载,跳伴嫁舞时,舞者“各持一小瓷盆,对歌而跳”。新娘出嫁前一晚上,伴嫁活动一直到天亮。眼看郎家花轿就要到来,女伴们相处时间越来越短,离情别绪骤然高涨,女伴们便顺手拿起歌堂上的茶具、酒具、烟具等物做道具,跳起热情奔放、诙谐风趣的伴嫁舞,把伴嫁活动推向高潮。
舞蹈一般采用伴嫁歌中音乐明快、抒情的耍歌作舞曲。伴嫁舞有十来个,有轻盈、柔美、团团圆圆的“把盏舞”;有热情欢快表现妇女劳作的“走马舞”、“挑水舞”、“纺棉花舞”;有幽默风趣的“推磨舞”、“卖酒酒舞”;有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娘喊女回舞”;有绚丽多彩的“走火舞”。推磨舞唱的是“骂媒歌”:“斜山斜岭生斜树,砍倒斜树架小桥,千人万人过去了,瞎眼媒婆踩断桥。”表演时,两女伴立于倒放在方桌上的长凳两端,地上两头各站两女伴推着长凳旋转,凳上两人杏眼圆盯,叉腰拍手,指着对方边骂边唱:“死媒婆,瘟媒婆,吃了好多老鸡婆,你初一吃了初二死,初二埋在大路坡,牛一脚,马一脚,踩出肠子狗来拖!”那真情生动的表演,宣泄了妇女们对封建婚姻媒妁之言的愤懑之情。
跳走火舞时,歌堂灯光暗淡,舞者手持燃着的篆香、蜡烛翩翩起舞,边舞边唱:“一把生柴满把火,照见姐妹舞婆娑。今日歌堂好热闹,明日歌堂好冷落。本想留姐多日伴,风吹云散奈不何。姐呀姐,莫奈何!皇帝养女招驸马,凤鸟展翅要离窝。手把轿门喊声姐,日后莫忘转来坐。”堂屋上那飞舞的火星和烛光就像那闪烁的星雨和翻腾的火龙,把女伴们的惜别情意宣泄得淋漓尽致。
扫码收听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责编:唐麒斌
来源:嘉禾县融媒体中心
专题
专题
版权声明:此作品未经明确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获得合法授权的,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登陆“铸都嘉禾”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