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十四五”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留存城市记忆,集中力量打造鼎城文化地标
第四章“建成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第三条“不断挖掘鼎城发展特色”中,关于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板块中提到——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革命史迹、名人遗迹、考古遗址、宗教文物、工业遗产等文物的保护、利用。继续做好索县古城遗址、荣庄王墓等一批重要的古遗址、古墓葬的保护工作。充分挖掘文化遗产中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鼎城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善打击文物犯罪协作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宣传活动。
鼎城区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项目,包括鼎城区党史馆(三馆一中心)、鲁易公园、尧天坪镇文甲农民起义纪念馆及潘振武故居修复与革命老区生态小镇美化工程、周家店樊溪湖烈士公园、赵必振、陈昌厚纪念馆扩建、镇德桥党史馆及郑珲烈士故居、石公桥镇抗日战争细菌战纪念馆、双桥坪镇陈辉烈士纪念馆及广场、牛鼻滩镇中共地下游击队党支部遗址保护、蔡家岗烈士纪念碑、草坪镇文甲起义策源地遗址保护、十美堂油菜花节基地与中共地下党游击队遗址保护、韩公渡镇中共地下党联络站遗址保护、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唐绪凡烈士纪念场馆建设。
第一个建议,是做好鼎城的LOGO和形象识别标志。鼎城的文化地标,应该重点挖掘一言九鼎的鼎。善卷先生及尧帝的“文明之鼎”、 汉王朝和明王朝文化的“历史之鼎”、第一个翻译介绍马克思学说的赵必振“理论之鼎”,以“鼎”为鼎城文化之根。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鼎城处于武陵区南北两翼,护佑武陵经济腾飞。古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每一个不了解鼎城的人,看到这两个字,字面上一定有“鼎”的遐想,故而鼎城除了江边上的常德画墙,更需要提炼一个鼎的元素。可以在花岩溪景区入口处或是鼎城城区入口处,设计一尊鼎,融入常德架桥出土的皿方罍和长沙出土的四羊方尊的元素,做好鼎城的LOGO。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的问题和建议。除了现阶段比较有名气的赵必振,其他红色打卡地,过于分散,可以提炼出一主二副三馆的线索。
首先是“一主”强化潘振武故居的文化权重。把文甲农民起义纪念馆和潘振武故居修复结合成一体,打造一个AAA水准的党建基地和革命老区生态小镇,与石板滩的红烨山庄组成鼎城红色旅游“双子座”。
再是将众多红色打卡地分成中共地下遗址保护群、烈士故居群和陵园群,作为鼎城红色旅游的“二副”。
第三,打造双桥坪镇陈辉烈士纪念馆、镇德桥党史馆、石公桥镇抗日战争细菌战纪念馆等“三馆”。陈辉目前在鼎城城区有纪念公园,建议纪念馆就设在公园内。镇德桥党史馆目前在网上很火,被认为是鼎城红色标志的三个第一之一,提高其导游、餐饮、车务等辅助功能,与镇政府的行政职能分离开来。而石公桥镇抗日细菌战纪念馆,是常德细菌战的重要发生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非常重要,需要与市级主管单位联系,纳入“常德细菌战”的一部分。
二、整合民间文艺力量,形成一支常德文艺轻骑兵
第四章“建成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第三条“不断挖掘鼎城发展特色”中,关于 “打造鼎城特色的文体品牌”板块中提到——
实施文体精品工程,以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支持常德丝弦、常德花鼓戏的发展,支持“百团大赛”、“迎新春精品文艺汇演”、“鼎城艺术周”、“广场舞大赛”等文化品牌创新繁荣发展。大力扶持和推广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重点举办区运会、气排球联赛、文化艺术周等大型活动,打造“中国气排球之都”、“中国太极拳之都”等,提升鼎城知名度。
第一,是对两个提法的建议。
打造“中国气排球”和“太极拳之都”貌似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排球元素,隔壁的益阳已经用过了,至于太极拳,河南焦作陈家沟已经名声在外,我们最多只能叫“长江之南太极拳之都”而已。
第二,鼎城地方文艺或者叫鼎城特色文体品牌,品牌战略运营和落地建设的几个建议。
常德丝弦、常德花鼓戏是鼎城文艺的“双品牌”。地方文艺来自地方文化的润泽和滋养,常德丝弦早已成为常德的文艺名片,应该在年轻人中强化鼎城双戏的文化内涵,提高其知名度和参与度。譬如以戏歌的形式,与现代文艺结合起来,植入现代元素,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比如还可将常德丝弦的韵律进行改良,加入现代电子乐的元素,创造出类似于华阴老腔的新型文艺品牌。
在品牌运营方面,首先要解决顶层设计的问题。既然是隶属于常德大范围的地方文艺,就需要从自身进行保护和整理。常德丝弦的定位,发展以及未来模式,都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常德丝弦”四个字可以参照公共品牌的运营模式,打造一枝多叶的模式,授予民间演出机构相关资质,提高曲目的曝光率和美誉度。
建议用音乐会等多种形式,把百团大赛等文艺汇演进行模块化、小型化、亲民化改良。
第三,民间文艺院团进行整理和资质认定。
文艺市场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身份和资质认定,比如周家店和草坪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金字招牌,如何与专业院团和地方演出机构达成“第三方购买”服务体系,将是一个系统工程。健康向上的文艺传播是落实党的政策和政府规划的“前出小分队”,一百遍的说教和宣传有时候真不如一场戏的真实和教育意义。目前文艺下乡和文艺惠民存在“你演你的,我看我的”的脱离群众的一种现象。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太不够,鼎城区的民间演出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
我们民间的“草台班子”往往担任着民间文化大使的职责,代替相关部门进行的文艺的传播。他们长期得不到专业学习的机会,只能在边演边挣钱边创作的路上艰难行走,如果文体广部门能够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将是一件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娱乐需求的“惠民工程”。
我本人觉得,可以设立一所类似艺术类学校的民间文艺学校,应该在组织上给予他们新的认定。如同餐饮管理模式一样,进行演出资质的分类。第二是可以让专业老师们驻点或者挂职指导,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准。第三是在比赛中挖掘、发现和吸纳优秀的一线演艺人员,给予她们进入专业院团学习的机会。
责编:蔡依秦
来源:兰笑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